一個社區幹部的抗疫故事

2月16日凌晨,黃石市實行小區24小時封閉管理。早上七點左右,海觀山社區一部分居民走出家門,按照平時的習慣往小區各個出口走。哎,此路不通……哎,此路也不通!海觀山社區2722戶,7622多人1.5平方公里,按小區劃分,成立了五個哨所,包括建院巷、海觀山賓館宿舍、金地大廈、長航二舍、電廠宿舍和山水華庭,點多面廣線長。海觀山社區黨委書記葉元華一大早就守在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管理最難的長航卡口哨所。

一個社區幹部的抗疫故事

長航卡口哨所

人越聚越多,葉元華帶著社區幹部耐心解釋:“政府有規定,社區必須嚴格遵照法規來。我們堅守職責,是為了你們的健康和安寧。如果因為你們此時的吵鬧,我放你們出去了,被感染了,你們肯定恨死我了,我也會非常自責。希望大家理解!”總有一些聽不進勸的人,堅持要出去買菜,還罵:“別的小區都可以出去,就你個小區鬼做,鬼搞!”葉元華說不行,她堅決一個都不放出去!

疫情嚴控期貫徹執行政府的禁行令是必須的。只有社區行動起來,把居民封在小區裡,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徹底阻斷病毒向外蔓延,才能打贏這場防疫戰。

不能出去買菜,葉元華立馬行動起來,讓網格員為網格內住戶組織團購,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一批菜到晚上十點鐘才到,593份,第一次團購菜,量大又沒經驗,四輛大車,菜還沒下完,就有居民陸陸續續來了。她就想,來了就趕緊分吧,免得等下人越聚越多,風險更大。大家按網格排好隊,領一份,網格員就在表格上打勾。速度也挺快的。沒想到樓上的居民打110報了警。警察過來問她:“你把人都聚集在這裡幹嘛?”她說:“菜到得晚,有居民來拿,我肯定要發給她們呀,已經快發完了,你也看到了,沒有兩三個了。”警察說:“居民說你們大半夜的搞這麼多人在這裡,吵死人了,傳染病毒怎麼辦?”真是俗話說的,一人難稱百人心。還有居民在微信群裡罵:外面的人都跑到小區來了,傳染病毒,為什麼社區在小區裡辦公?把社區搞走,我們這是封閉小區,怎麼能有辦公的?還有人說要去投訴去曝光。

一個社區幹部的抗疫故事

社區

葉元華覺得特別委屈,氣得哭。十二點多了,又黑又冷,誰不想呆在家裡躺在溫暖的被窩裡,社區幹部和下沉的在職黨員們,冒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給居民們買菜分菜,怎麼還要被罵?哭一氣,她想通了:我認了。只要大多數居民有菜就行了。

正是這樣強大的心理支撐葉元華在社區工作了十八年。十七年前,非典時期,她來社區不久。回顧那段經歷,她說跟當下的疫情防控沒有可比性。今年的新冠疫情,完全是一場新的戰鬥,沒有人有經驗怎麼去戰鬥,怎麼才能有條不紊開展工作。

有一天傍晚五點,市疾控中心傳來消息:又有3個確診。葉元華聽到這個消息,有點發暈,感覺整個人要崩潰了。3個人是什麼概念?不是說三個人簡單送走就完了,還面臨大量的後續工作,住戶的消殺工作、摸查密切接觸者,排查周邊,有沒有走親串友,有沒有吃年飯,這個工作量想想就很可怕。這些工作不只是消耗人的體力和時間,更令她擔心的是這個看不見的敵人——新冠病毒。

社區總共才十三個工作人員,都沒有防護服,只有口罩,橡膠手套,外加隨身帶的中藥薰香和一次性雨衣。這是疫情之初,葉元華給工作人員配備的。每天出出進進,跟很多人打交道,她也擔心她們的安全,每天不停叮囑她們要經常洗手,要戴好口罩,回家以後衣服鞋子放外面。

一個社區幹部的抗疫故事

小區出口封閉

但是,無論多麼危險,也無論多麼擔心,哪怕是雷區也要往裡面踏,社區的防疫工作還得做。有一個殘疾人家庭,女兒有精神疾病,父親確診之後,社區要把他送走,還在辦理手續過程中,他女兒就往外面跑。她是關不住的,一關就要打人,只能讓她出來。可是,她一出來居民就慌了,紛紛指責社區:你社區搞什麼?讓密切接觸者跑出來,怎麼保障我們的安全?葉元華很為難,不可能把她抓住關起來,只能一邊安慰居民一邊勸導這個女孩子:轉一下可以,上樓去。只能用哄!正常人可以講道理,這樣有精神疾病的人,講不了道理。

小區封閉管控期間,居民的各種生活問題接踵而至。水管破了,天然氣沒了,洗衣機壞了,冰箱壞了,燈泡壞了,每一天突發的民生問題,都湧到社區。特殊時期,找不到維修師傅,葉元華就發動黨員們動手幫居民解決。

宅家日久,愛心菜成了發洩怨氣的出口。有一天晚上,一個居民在500人的大群裡說沒發愛心菜給她,五六個人跟著起鬨,說是社區幹部自己把愛心菜分了。葉元華問心無愧,把髮菜的原則講了。各個城區各個社區分配來的物資數量和品種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按類別按順序發。第一類,低保戶、困難戶、殘疾人家庭、特殊家庭,這是首先救助的;第二類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留守兒童、滯留人員、重大疾病的;第三類就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雙打工靈活就業的;第四類就是其他類別的困難戶,低收入家庭。按順序來轉,爭取都給一點,哪怕兩斤米一棵菜。社區要把有限的力量和物資用來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才能體現一個國家整體的文明程度。好在大家很快都理解了。

一個社區幹部的抗疫故事

卡口外大街夜景

工作難做,令人抓狂的事也時有發生。年紀大的婆婆出門曬太陽沒戴口罩,給她做工作,她說我死了關你什麼事!有個男的衝到社區對葉元華大喊大叫: 147棟旁邊有個老人,你們怎麼不管?她一愣,問老人住哪裡?男子說就住在旁邊平房,80歲。她想80歲應該有登記啊!旁邊的社區工作人員問了一句:你這麼熱心,是她什麼人啊?我是她兒子!男子回答得理直氣壯。是她兒子你怎麼不管?她問。男子立馬說:你這是什麼話?意思就是你們不管是吧?好好好。當時把手機拿出來,對著她就準備錄音。

除了這些瑣碎,還有各種對接、各級檢查和大量的表格,工作千頭萬緒,每天身心俱疲。重壓之下,葉元華不幸暈倒在工作崗位上。像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顆石子,她的暈倒引起社區幹部和在職黨員的一片擔憂。如果是感染病毒怎麼辦?社區的工作人員如果都要去隔離,居民豈不是沒有人服務?所幸只是勞累過度。居家休息的那幾天,她也沒閒著,通過手機不停地佈置和安排社區工作,成為不下火線的社區書記。

寒冬已過,春天已來。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像葉元華這樣的社區書記,在疫情面前,既當指導員,又是調解員,帶領社區幹部和在職黨員為足不出戶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務,阻斷了病毒傳染源,才使勝利的號角早日吹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