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建设“站在数字上”的全球城市

2019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4.8%,其中上海以约1.6万亿元的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数字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要素资源充沛,但也面临着缺乏系统顶层设计、龙头主体优势不突出、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等问题。课题组在分析数字经济趋势、摸清本市数字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五个中心”功能建设,系统提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考和政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重塑经济发展结构、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1、以智能、交互、联接为特征的数字技术重塑物理世界

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力发展,最终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颠覆性变革。当前,数字科技革命正由蓄势期向爆发期迈进,过去传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实现了数据扩张和计算能力提升,推动全球进入信息经济;而现在数据、算力和算法发展为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使信息经济迈向更高阶的数字经济,万物泛在联接、全面智能化、人机深度交互成为现阶段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未来,随着5G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形成更强的实时联接能力和全空间接触能力,进而实现物理世界通过镜像映射到数字世界形成完整的数字孪生,在数字世界完成理论推理、实验验证、模拟择优,再运用于物理世界的认识和重构;最终实现世界全面迈向数字社会,全球价值链、生产方式、组织分工、消费习惯、政府治理乃至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2、数字经济赋予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新内涵

步入数字时代,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升级、价值实现蜕变:

数据要素配置成为经济中心的核心能力,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经济中心需要具备数据资源的掌控力和影响力。数字货币改变金融中心竞争力和掌控力,货币数字化的趋势已然明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力争抢占数字货币发行、支付、结算、清算体系的话语权。数字贸易决定国际贸易中心价值链分工和组织,把握国际贸易与分工在数字技术下的自由化、开放性、网络型特征,着力构建完备的数字贸易规则,打造全球价值链顶端的数字贸易网络。数字化加速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将在港口、机场等航运管理领域得到深度普及和应用,为航运服务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集成化的数字解决方案。数字技术创新是科创中心的重中之重,成为数字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以“数字+”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打造“站在数字上的全球城市”

上海建设面向未来的全球城市,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将数字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五个中心”建设和城市需求紧密结合,重点打造四个领域:

1、建设覆盖全球网络的数据中心

尽管技术更新换代,物理空间距离仍然是影响数据传输即时性、进而影响计算力的不可抗力。为此,各国争相建设或扩大数据中心规模。据统计,2016年美国大规模数据中心占全球总量的45%,位列全球第一,而位列第二的中国仅占8%。上海既具有靠近海底光缆的地理优势,靠近用户侧的经济区位优势,又具有探索建立国际通行的数据使用协定的制度优势。建设覆盖全球网络的数据中心将为未来“五个中心”功能的发挥提供更好支撑。

建议围绕5G先试先用,加快本市数字基础设施超前部署。一是以上海亚太信息通信枢纽为基础,拓宽国际通信出口带宽,探索建设全球数据枢纽中心。二是联合南京、杭州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建立健全骨干网络与CDN(内容分发网络),推动长三角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存算资源同城化。

2、建设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

数字技术将成为未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基础。上海要将数字技术创新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领域,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从基础技术到硬件软件应用端的研发与创新,实现国家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上自主可控、超前领先。

建议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数字创新能力。依托各类数据中心、数字实验室,完善本市数字应用设施、试验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加快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撑,打造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工业设计软件、工业大数据、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着力解决“缺芯少魂”问题。

3、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上海数字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全市共实现数字贸易(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进出口额达26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170亿美元,占全市服务出口比重接近30%。上海要将数字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适应数字贸易的内容和方式,加快建设成为全球范围内要素高效流动、数字规则完善、总部高度集聚的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建议加快集聚数字贸易主体和资源,率先探索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一是集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资源配置力、价值链整合能力的数字贸易跨国公司。二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率先探索形成原创性行业应用标准、地方标准,形成更加利于我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数字经济规则制定的开放制度,并推动相关标准、制度在国际上推广应用。

4、建设数字孪生之城

上海要率先向更先进、更现代的数字社会转型,为全世界展示一个“站在数字上的未来城市”,成为率先推广、集成各类生活场景数字应用、数字消费的城市,让数字贯穿未来的生活,数字让城市更美好。

建议加快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转型。一是打造数字孪生的“未来工厂”。围绕设备数字化、流程数字化、知识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结合设备研发、生产制造、销售运维、物流运输等场景布局人工智能应用,建立集远程监控、实时通信、免提监控、人机协作、精度操作、智能维护、智慧管理等于一体的新一代“未来工厂”。

二是率先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和消费,打造数字孪生的“未来城市”。比如,加快推动车联网、无人机、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场景试验和应用,打造“未来出行”;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全流程移动支付等改造传统就医流程,推动AI、AR/VR在医疗影像、用药方案、医疗数据、远程诊疗、远程监护等领域应用,打造“未来医院”;基于5G、AI等技术提供远程医疗、在线问诊、智能康复和陪护服务,发展“未来养老”;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城市公用设施、管网监测、交通管理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完善“城市大脑”大数据辅助决策等功能,打造“未来城市治理”;通过将5G技术应用到演出赛事、观光购物,发展多视角、沉浸式的“未来文创”三是打造数字孪生的“未来农场”。在本市及域外农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化转型,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升级,进一步普及农业网络化经营方式。

三、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的具体建议

1、完善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和资金政策整合。充分发挥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大数据部门长效联动协调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本市数字经济范畴、发展重点及总体规划,构建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统筹全市信息化、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与集聚。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加快突破我国“卡脖子”技术。

加快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稳步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加强政企数据对接和互动合作。构建长三角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发挥各行业企业数据资源优势,打造数据开放与应用共同体,推动完善数据流通规则,打破数据流通壁垒。

2、完善数字经济监管体系

持续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率先探索形成与数字经济、5G技术相匹配的监管制度体系,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着力消除阻碍新业态发展的各种行业性、经营性壁垒,增强数字经济企业创新活力。

率先探索形成原创性基础共性标准、行业应用标准、上海地方标准。加强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基础性共性标准和部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加快智能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推进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广。

健全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络建设,保障金融、政务、电力等领域的网络信息跨域传输安全,促进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产业化。强化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防护等制度,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健全内部安全管控体系,增强数据脱敏、数据审计等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健全数据交易法律法规。

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相关部门应建立高效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联合执法,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监管信息不共享等难题,使协同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在平台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建立数字经济多方治理机构,就热点、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研讨蹉商,寻求共识,打造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模式。

3、开展数字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

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漕河泾等重要产业区为载体,打造数字经济示范性项目和基地建设,通过组织系列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及时总结试点示范项目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推进政府与企业深入合作,依托政府应用、重大工程建设等带动扩大数字经济市场需求。

(作者:梅圣洁,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城市区域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