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醫仁心:想方設法為多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金東區的李某,因感覺疲乏,來到金華市人民醫院就診,醫生讓其做了胸部CT掃描,結果發現左肺肺上葉有一小結節,約1釐米左右,密度偏高。醫生趕緊讓其找胸外科的葉建明主任醫師看看,此結節要不要緊,需不需要手術?葉建明仔細看了李某的CT平掃及靶掃描片子,告訴患者及家屬,惡性的可能為70%左右,因為病灶密度偏高,邊緣稍顯模糊,感覺像炎症或肉芽腫,但其縱向與橫向都是圓形的,也就是說是球狀的,而且有血管穿行共間,並似見細毛刺,仍有較多惡性的跡象。另外,病灶鄰近胸膜,定位後局部切除方便,創傷小,即所謂優勢部位,手術切除病檢比較放心,但若患方比較抗拒手術,也可適當抗炎治療後,過4-6周複查,若無好轉再手術。

經過多學科討論及請求上級醫院專家老師,也有各種不同意見。最後綜合各方意見後,葉建明的建議是:早期肺癌無法排除,病變處於優勢部位,結節密度較高,若惡性則已經是浸潤性腺癌,不大可能是原位癌或者腺瘤樣不典型增生,手術切除病檢更加妥當。李某的女兒也是醫務人員,一家人商量以後同意接受手術治療。以下是他的術前ct片影像:

人醫仁心:想方設法為多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上圖示病灶為圓形,塊狀,邊緣欠光滑


人醫仁心:想方設法為多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人醫仁心:想方設法為多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上圖示病灶有血管穿行或伸入(箭頭所指)


人醫仁心:想方設法為多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上圖示病灶有細毛刺

手術的事情決定下來以後,手術方案怎麼設計?由於並不一定是惡性,肯定要先行局部切除,術中送快速病理切片,再來決定下一步切除範圍。若是良性結節,當然僅楔形切除就夠了;若是惡性的,那麼按目前的肺結節治療指南,可以做亞肺葉切除(包括局部楔形切除及肺段切除)的指徵:首先要病灶小於2釐米,其次符合以下之一:原位腺癌或磨玻璃結節中實性成分小於50%或結節倍增時間大於400天。臨床上微浸潤性腺癌也可以亞肺葉切除。患者的病灶雖然小於兩釐米,但基本上是實性結節,發現才一天,無法判定倍增時間。顯然不能符合上述的條件,所以術前與家屬的談話都是若為浸潤性腺癌,按指南辦,接著行肺葉切除並清掃淋巴結。

手術前我們先請影像科幫忙CT引導下定位,我們來看定位完成後鏡下清楚顯示定位醫用膠,結節就應該在其旁邊:

人醫仁心:想方設法為多保留正常的肺組織

上圖示鏡下見肺表面的定位膠

我們先予以楔形切除,送術中送快速病理切片提示:浸潤性腺癌,貼壁生長為主型。是不是要繼續做?按治療指南以及術前的計劃,是要再行肺葉切除並清掃淋巴結的,但這麼小的結節,而且完整切除了,病理類型是貼壁生長型的,按臨床經驗及病理類型,貼壁生長型的不容易轉移。我們假定局部切除確實已經完整切除腫瘤,它沒有癌細胞跑到淋巴管、淋巴結或血管裡面去,那麼繼續擴大手術範圍,切除了其實是“正常”的上葉其他部分,並清掃淋巴結,對治療效果沒無積極作用,而術後肺功能受損,手術相關風險及併發症發生率卻增加;而假若淋巴結已經有轉移,那麼肺葉切除並清掃淋巴結後,能更準確分期,可有後續的治療措施,但也許多文獻認為並不能提高生存率。真要做肺葉切除,說心裡話,有點下不了手,但不做肺葉切除,顯然不符合目前的治療規範,為以後萬一發生的醫療糾紛埋下隱患!葉建明來到手術室門口,將心中的顧慮與利弊均詳細再與患者女兒溝通。臺上,也與譚海棟副主任醫師反覆商議討論,我們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予以縱隔淋巴結采樣,送病理快速切徵檢查,若陰性,不再行肺葉切除(此可能非常大);若陽性,進一步肺葉切除並清掃淋巴結。患方接受了葉建明的建議。所以手術組接下來進行了縱隔淋巴結采樣,第5組、第6組、第10組淋巴結均病理確定為陰性,無癌轉移!!這樣,雖然一定程度上有違治療指南,但從臨床角度出發,為患者保留了更多功能正常的肺組織。這何嘗不是真正的“仁醫仁心”之體現呢?

在患方理解的前提下,我們願意從臨床角度出發,不教條、有思想,採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只為對你更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