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

——列夫·托爾斯泰

在中國明朝這段歷史中,鄭和不應該是一個被忘卻的名字。他作為世界大航海第一人,自1405年7月第一次率領船隊啟程,直至1433年,歷經28年時間,共七次出海遠航,到達了東南亞甚至非洲東海岸,出訪了30多個國家。中國毋庸置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國家,這為明朝在歷史上也揮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鮮為人知的是,1477年,也就是在鄭和逝世44年之後,當時明朝朝廷為了繼承鄭和的事業,搜尋鄭和《航海日誌》就發現關於鄭和船隊的所有檔案居然已經不翼而飛。更為離奇的是,直到現在已經過去五百年的歷史,仍沒有找到當時記錄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曾經所向披靡,叱吒風雲的鄭和險些就被歷史遺忘了。直到大約100年前,人們才逐漸發現這段塵封的歷史,意識到鄭和七下西洋的價值。《換個角度看歷史——鄭和》立足了豐富的歷史細節,重新揭開鄭和遠航的秘密,再現七下西洋的恢弘圖景和明朝航海的輝煌。基於作者諾拉•弗裡施獨特曾在維也納、北京、臺北和德國海德堡學習中國文化 的成長背景, 她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以獨特的世界史視角發掘出了很多不同尋常的歷史細節。

《鄭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鄭和高瞻遠矚的海洋戰略思想

鄭和在明平雲南之戰中為明軍所擄,隨軍至南京,被調入燕王府邸中服役。他身材魁偉,頗具軍事才能,兼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充分信任。所以朱棣在考慮率軍航海的人選之時,鄭和作為正使太監被委以重任。

我們現在更多地是看到鄭和七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卻忽略了他非同一般的海洋戰略眼光。據說他曾經對明仁宗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與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之於海,一但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伏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真是當之無愧的明朝大太監第一名。

《鄭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鄭和出奇制勝的軍事才能

一舉消滅海盜陳祖義

陳祖義是一名盤踞在馬六甲海峽的海盜首領,以他為首的海盜們襲擊中國商船,搶劫財物,作惡多端。早在洪武帝時期,朱元璋就懸賞50萬兩白銀想把陳祖義捉拿歸案,可是並無成效。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陳祖義居然吃了豹子膽,妄圖對皇帝的財富都打起了算盤。

鄭和早就對陳祖義有所提防,面對陳祖義的詐降,立馬識破了他的陰謀詭計。鄭和率領官兵用燒過的柱石、火箭和燃燒的炮彈同海盜英勇作戰。最終捕獲了陳祖義,消滅海盜5000餘人,燒燬敵船10艘,繳獲7艘。舊港大捷讓明成祖朱棣的威名遠播,他對鄭和的戰績也大為讚賞。


《鄭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粉碎錫蘭國王的陰謀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經錫蘭(今斯里蘭卡),同樣經歷了一場激戰。錫蘭國王想把鄭和寶船船艙裡金銀財寶據為己有,暗中派出5萬士兵劫奪寶船。鄭和考慮到敵軍人數的優勢,擔心寡不敵眾,決定避免正面交戰。他出其不意讓3000名官兵攻打錫蘭都城。最後鄭和率領將士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這仍然是一場惡戰,雙方傷亡慘重。幸得明軍活捉了錫蘭國王,最後帶著俘獲的國王回到了中國。

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在返航過程中於印度西海岸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蒼茫大海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可以說,鄭和把一生都奉獻給他熱愛的航海事業上。

《鄭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結語

《換個角度看歷史——鄭和》不僅僅詳細記錄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也解釋了航海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原因。其實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朱棣為了順利出航而下令建造的“寶船”,書中也有詳盡的記載。據推測,寶船長度可達140米,除了1000名船員和士兵,還能提供300名乘客自如活動。為了建造寶船,大概支付了價值150多萬噸糧食的白銀。除了寶船的船桅、船帆、船舵和船艙,作者還透露了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

最讓我心動的是書中精美的插圖!繪者格雷戈爾•克廷雖然是一名德國藝術家,可他在歷史插畫中展現出了嫻熟的水墨風插畫,無不體現他對細節的考究和精緻的追求。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鄭和下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開拓了海外貿易,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

在六百年前,鄭和向世界宣揚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六百年之後,中國政府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著友好合作關係。

《鄭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