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定的平常小事,卻可能意義非凡!
作者 唐孝忠
今天,沙坪壩區公安分局給我一個新聞線索,採訪得知,這是一個看似並不大的事情,卻讓我陷入沉思。否定了之前的認知,認為這可不是小事,而是意義非凡的案例,即使不能稱之為典範,至少也是典型案例。
這個故事的起因,是重慶沙坪壩區的王先生私家車車身被劃傷。
2020年10月7日下午,王先生正準備駕車外出,卻發現該車車身前後左右均被不同程度劃傷,他隨即報警。沙坪壩區公安分局石井坡派出所民警鄒興華隨即趕到現場,調取停車場監控錄像排查。很快,鄒興華從監控視頻發現,在王先生進入停車場到發現該車被劃傷期間,只有一名男孩繞著該車轉了一圈,其手有觸碰車輛的動作,形跡可疑。於是,鄒興華讓停車場工作人員指認,並聯繫上男孩的父親劉先生。
約幾分鐘後,劉先生帶著兒子來到停車場。原來,男孩系僅有10歲的小軍(化名)。面對鄒興華的詢問,小軍開始否認,稱當時只是在等待其父開車,在停車場轉悠玩了一會,而跑到王先生的車旁,只是為了捉蒼蠅玩。然而,當劉先生看到監控錄像後,也懷疑兒子有劃車嫌疑,面對劉先生的再三追問,小軍不敢說話了,過了一會,便默認了。
隨後,在石井坡派出所,劉先生與王先生達成和解協議,劉先生賠償王先生車輛修理費用3500元。
或許,劉先生和王先生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終結了。
按常理,監控視頻顯示,小軍繞被劃傷車輛走了一圈,且其手與該車有接觸,其父也認為是兒子小軍乾的,而小軍最後也默認了。作為旁觀者的公眾,也會認為真相大白,此事就可蓋棺定論了。
但是,我們認定的真相,就一定會是事實嗎?
世間萬物,都不可能是絕對的,總有另一種可能,儘管這種可能概率不一定大,但是,另一種可能總會可能的。對不對?
然而,此案的轉機,讓我驚喜。
我敬佩鄒興華的細心,還有他的愛心。他不僅再三提示劉先生,決不能毆打責罵小軍,只能輕言細語的開導。而且,他會回訪,一旦發現劉先生家暴小軍,將視情節對其依法處理。
本來,雙方當事人都達成和解協議,並將賠償款償付了,此事就此了結,作為出警民警,又算完成了一個任務。可是,送走兩位糾紛當事人後,鄒興華並未覺得自己已處置完這個警情,總覺得有點不對勁。
他始終在拷問自己:為什麼小軍最初並不承認呢?是不是他的警察身份和監控視頻對小軍產生了壓力?是不是因小軍的父親也認為是他乾的,讓他被迫默認?
那一夜,鄒興華睡得並不好。第二天一早,他呼叫劉先生的手機,詢問是否家暴小軍,以及小軍事後的狀態。
劉先生告訴鄒興華,回家後,小軍對此事只是搖頭,沉默寡言,情緒也不好。對此,鄒興華立即告訴劉先生,此事可能並非如此,叫他一定要密切關注小軍的動態,他將複查此事,並及時回覆複查結果。
當天,他再次反覆查看那個停車場的監控錄像,仔細盯住小軍圍著該車轉圈時雙手的動作,並逐一記錄每一個手勢細節。拿著這些記錄,鄒興華對比該車的受損部位後,發現小軍的手勢與該車受損部位並不吻合,頓時站起來自言自語:自己怎麼犯了錯?對不起,孩子!
可是,現在沒有其他證據證明該車受損時間,如何還小軍清白?隨即,鄒興華開啟了“瘋狂模式”,他連續3天調取查看該車此前停留過的停車場監控。堅持沒有讓鄒興華白費,最終,在江北區某地下車庫的進口處,鄒興華找到了突破口。
該車庫進出口監控視頻清晰地拍攝到:2020年10月5日晚,該車已有劃痕。鄒興華懸著的心,終於輕輕地落下。隨即告知劉先生,錯怪小軍了,並向劉先生和小軍致歉,叫劉先生趕快告訴小軍這一消息,並安慰他。
接著,鄒興華聯繫王先生和劉先生到石井坡派出所,告知雙方,該車被劃的時間,並非在王先生報警當天,王先生遂將3500元退還給了劉先生。原來,王先生幾乎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此前,並未發現自己的愛車已被劃傷,對冤枉了小軍深表歉意。劉先生再次感謝,並稱贊鄒興華的責任心強,艱辛複查還了兒子清白。
鄒興華說:“絕不能冤枉孩子,不然,會給他將來的成長留下陰影。”
此案的轉機,也讓我出了一身冷汗。
一個孩子如果做錯了事,又認錯了,應當否定其行為,給予寬容和教育,使其改過。
而如果一個孩子並未幹壞事,卻被其父認定就是他乾的,面對確鑿的證據,面對維護正義的警察,他的否認極為乏力。
於是,一種巨大壓力,如同一座山,由上而下降臨,你說,他能不承認嗎?
此時,誰能相信他的否認?恐懼籠罩著這個無辜、無助的孩子,其遭受的精神折磨無人能知,他只能獨自承受。
於是,屈辱,會無休止地折磨幼小的心靈。如果其父母有暴力傾向,孩子還會遭受殘酷的家暴,那麼,身心均遭受重創的孩子,其命運會不會改寫?
如果這個孩子的心理強大,他或許能挺過去,但是,如果是女孩,假設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孩子,他會不會就此陷入長時間的精神摧殘?他會不會走向絕路?
因此,民警鄒興華的此次履職行為,表明其踏實負責,細心而又愛心。他幾天艱辛細緻的複查,洗去了小軍的屈辱,撫慰並拯救了這個男孩幼小的心靈,也能讓小軍從小就相信正義,信任公安機關和民警。從此,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故事的意義之非凡。
一次裁判的不公,會對一個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然觸犯了法律——但只是汙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則毀壞法律——就好比汙染了水源。
民警對此糾紛的調解,如同一次裁判。儘管首次裁判有誤,但民警及時迅速複查糾正,讓被冤枉的男孩洗掉了屈辱,及時終止了心靈傷害,恢復了名譽,全身輕鬆,那麼,他將重新步入開心健康成長之路。
由此可見,現實中,有些我們看來可能是小事,卻並非小事。這件小事,卻讓鄒興華的複查還原真相,變成了非凡之事。
2020年10月13日,夜晚於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