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封护胜463


导语:“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出自杜甫的诗作《阁夜》,是全诗的尾联。《阁夜》向来被称为杜甫律诗的经典之作,全诗从诗人夜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由景及情,气象宏伟,尤其是最后的“卧龙”一句,从古迹古人到今人今事,时空的沧桑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我们先来看《阁夜》全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从全诗来看,《阁夜》表现的内容较多,诗人从夜间景物出发,结合个人经历,深刻用典,抒发情感,具有较为深沉的内涵。下面,我结合全诗从三个方面分析诗人在《阁夜》中表达的情感。

1.《阁夜》的写作背景及前后联系

2.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解析

3.尾联中用典表现的情感

一、从诗文内容来看,《阁夜》应该是写于五更天。诗人在天未明时,听见早起操练官军的悲壮号角,望向所处山城的四周景物,想及两位古人的是非功过,感慨自己的身世寂寥,有感而发,因情而作。

本诗之所以叫做《阁夜》,是因为在写作时,诗人杜甫正寓居于夔州西阁,这时是唐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

在公元765年离开成都后,杜甫到夔州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较为平静的时间,在这约两年的时间里,从人生经历来看,已经进入暮年的诗人在诗歌的技艺上已经炉火纯青、臻至大成,一应诗作或激情澎湃、或情绪起伏、或忧国忧民、或感慨自身,其中多首诗作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阁夜》就是其中之一。

在来到夔州的路上,杜甫曾写下一首同样经典的《旅夜书怀》,我们与《阁夜》对比一下: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之前我分析过《旅夜书怀》的内容和情感,这里就不再赘述。单提的一点是,《旅夜书怀》与《阁夜》相比,诗人虽然同是先近后远、先景后情,但前者侧重于自身,后者侧重于家国,这是最为明显的一点区别。

在夔州,诗人的创作激情和创作能力在量和质的方面产生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两年的时间里,他足足写了430首诗。然而虽然生活上相对安逸,但暮年诗人的心境却愈发低沉,他对于漂泊的预感,对于壮志难酬的苦闷,对于家国民族的希冀,在这一时期融为一体、揉成一团,就如同《阁夜》中所写,内容极为丰富,气势或雄壮或凄凉,内容或时间或空间,似乎容纳大千、包罗万象,所以像是以《阁夜》为代表的夔州诗作,读起来都十分有激情,易于产生共鸣。

这一时期的杜甫,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心情从以往的不好变成了糟糕,因为诗中再难有比较振奋的诗句,除了气势宏达,就是愁绪满怀。我们再看一首同一时期的诗:

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从结构和手法来看,这首诗和《阁夜》极为相似,虽然意象有差别,但总体的情感是类同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杜甫的夔州风格,为我们更好的分析《阁夜》提供了基础信息。

二、我们可以用所闻所见所感将《阁夜》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五更鼓角声悲壮”是所闻,“天涯霜雪霁寒霄”和“三峡星河影动摇”是所见,“岁暮阴阳催短景”和“人事音书漫寂寥”是所感,“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作为意象,“卧龙跃马终黄土”作为论据,与诗人的闻、见、感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本诗的情境。

按照诗中顺序和上述划分,我们逐句来看这首《阁夜》。

首先,清晨惊醒再难入眠的诗人,在走出西阁时,第一时间看见的是“天涯霜雪霁寒霄”的场景,这里的天涯指诗人目前所在的夔州,用以突出漂泊之意。解释起来就是,在下完雪的夔州寒夜里,月亮照耀下的天地一派清光。

正因为见到了冬夜里难得一见的场景,诗人想到了光阴似箭,转眼已经在夔州过冬了,不禁感慨道“岁暮阴阳催短景”,这里的岁暮按字面意思解释为年末,阴阳指的是日月。本句诗中最为突出的是“催”字,用来表示日月轮转,年光飞逝,而日月本无情,诗人将其拟人化,写的颇为生动。本句可以解释为:光阴转瞬即逝,年关又到了眼前。

在一见一叹之后,诗人听见了“五更鼓角声悲壮”,夔州应该是没有战事的,这里的军队鼓角声或是用来报时或是用来集合训练,之所以悲壮,也都是受诗人心境影响,寓意中原大地的连年战乱,可以解释为:五更时军队悲壮的鼓角声从远方传来。

在听闻鼓角声之后,诗人再次将笔锋转为所见,“三峡星河影动摇”意为在满天星光照耀下,长江上映出了天上星斗,勾勒出一副壮丽的景象。

看着身周壮丽的景色,听着远方悲壮的鼓角,诗人的思维发散开来,也就有了“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这两句采用了倒装手法,用正常的顺序是“闻战伐千家野哭,起渔樵数处夷歌”,解释起来就是:当听到征战的消息,数以千计的乡野人民痛哭失声,从渔民樵夫处传来多少民间的悲歌。这两句是凸现诗人家国情怀的重点,充分展现了对战乱的深恶痛绝和对底层群众的深刻同情。

最后是尾联,诗人用典,表示任你文采风流任你称王称帝,也只不过一抔黄土,像我这样,也就让人事音书寂寥下去吧。这句内容含义较多,我们下面再说。

上面对《阁夜》诗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从所闻所见所感三个方面重点讲解了情境,应该说,诗人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但逻辑是清晰的,我们可以看见脉络,并随之摸清诗人的意图,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杜甫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但在身后才作为伟大诗人名扬天下的杜甫,曾经也是两位历史人物的崇拜者,其中一个是同代的李白,另一个就是诸葛亮。

自入川以来,从成都到夔州,杜甫在诗句中用典最多的就是诸葛亮,在成都期间,还特意写了一首流传后世的名篇《蜀相》来赞美诸葛亮。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夔州期间,杜甫也曾写诗表达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遗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之所以崇拜诸葛亮并频繁的提起,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诸葛亮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其军事、政治、思想、文化和个人人格都有一定影响力,从三国到杜甫时期的五百年间,一直为历代所敬仰,杜甫同样敬仰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诸葛亮治蜀期间,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然功业未竟但却不曾放弃,如今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几乎到了崩溃边缘,杜甫渴望有诸葛亮似的人物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再深一步,杜甫甚至希望自己就是诸葛亮,能够平乱匡正,为国建功。

“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则是指公孙述。公孙述在西汉末年曾经占据蜀地,号称“白帝”,这也是历史上白帝城的来源。杜甫在这里提到公孙述则是以其作为诸葛亮的对比,如果说诸葛亮是智慧化身,那么公孙述就是愚蠢代表。

杜甫用“卧龙跃马”的典故,就是为了说明历史的无情和客观性,无论是谁都将化为一抔黄土。这里还隐含着诗人对知交逝去的无奈,在写下《阁夜》的766年,李白、严武、高适等人均已去世,对于暮年的诗人而言,真可谓是知交零落。

所以在最后一句,诗人满腹沉重的说到,像是诸葛亮、公孙述这等人物无论贤愚都不过是化成黄土,像是我自己的人事和音书又算什么呢。孤寂的心情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结语: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阁夜》这首诗的,甚至曾经拿来用作自己的屏保。如今又是几年过去,对诗人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又有了新的理解。杜甫在写下这首诗时,毫无疑问是满怀孤寂的,浩瀚的星空并不能温暖人心,壮丽的景色也只是无谓的陪衬,只有那颗忧国忧民的诗圣之心,才是真正的辉耀千古,光照万年。


莫道疏狂


这是唐代杜甫《阁夜》的结联。他是通过写冬夜的景色,抒发了自己伤乱、感时、忆旧、思乡的苦闷感情。他的朋友不管是文的、武的逐个相继死去了。当时的事态,连年的战火不断,面对这些凄惨的,想起了当年那些了不起的友人,有:郑虔、严武、李白、苏源明、高适等人都先后死去了!自己也已不中用了,在此情形下,心也彻底淡了!这一联即是全诗所引发的感慨!"卧龙"即比喻诸葛亮,"跃马"是引用"公孙跃马而称帝"的诗句。(西汉未年战乱动荡的局势,割地立帝)。杜甫以此两人作比例,说明像这样的两个人,无是中奸,皆为一世之雄,最后也是一堆黄土!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最后一句是说,人事已萧条,一切音书也已断绝,只有听凭沉闷和寂寥来吞诬着自己了!然而,对他的这两句,也不难发现有种矛盾心理,更显现得他对时局的,难于描写的忧愤之情。

此诗被誉为杜甫的经典之作。


直又直


明代胡应麟赞誉过杜甫的一首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说此诗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这就是杜甫所作的《阁夜》,原文如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寞

纵观全诗,既在天地之间,也言语民苦国伤。引古喻今,气象万千,乃雄阔有余意。

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寞”何义?

简单一点是说有业绩的英雄们终归黄土,我何必介意书信和音讯少了呢!

然而细心分析一下,似乎哲理性颇深,具有应该是这样的:

卧龙:谁是卧龙?《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徐庶……谓先生曰:“诸葛亮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该是公孙述。晋.左思《蜀都赋》中有言,说他在西汉末年乘乱世据蜀,自称白帝。

为啥杜甫独说此二人呢?原来此诗作于四川夔州,且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有祠庙在夔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杜甫常思贤明忠人,当然包括诸葛亮和公孙述等。

人事:指交友。

音书:亲朋之间的慰籍。

漫:即徒然、白白的。

固此,不难理解:(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人物,无论忠贤都命归黄土,我眼前的寂寞又算什么呢(亲朋好友有的已死去、有的杳无音讯)。

大家都知道杜甫一生穷困潦倒,且抱负大又难以如愿,既然写出了“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寞”,又怎么可能是直抒胸臆?

这或许能让我们从此诗的创作背景中得到一些了解:

《阁夜》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四川各地军阀混战不止,吐蕃兵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一些好友,如李白、严武、高适等人也相继过世,其他的也杳无音信了。

在此种心情状态下,写就“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寞”,可谓一石二鸟。不仅仅是借喻诸葛亮和公孙述归黄土来说明自己眼前的寂寞不算什么,而且侧重点应是对照此二位忠臣感慨,抒发了心中的志向遇挫。

说直白了,这两句话看起来是自我安慰,找到了解脱的理由,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心中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由此观之,诗人此句言内之意是悲凉哀伤之情,假他人之终结了自身的寂寞。然言外之意旷远,有一种壮心不已、超然无穷尽的姿态。

综上所述,“卧龙跃马终黄土”是人生中最后必然结果,然“人事音书漫寂寞”仅是其中的一个过程。想来这一切,既然都免不了,又何必甘寂寞而不奋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