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兄妹, 姓氏却不同

我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幅55年前的全家福,这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我家七兄妹, 姓氏却不同

1960年春节,父母带着5个哥哥和我,踏着厚厚的积雪,步行来到2.5公里外的石家庄井陉矿区横涧镇照相馆。当时我7岁,走在雪上直摔跟头,几个哥哥轮流背着我走到照相馆。照片洗出来后,看照片照得不错,又加洗了几张,我爸还赞扬了那位摄影师一番。可还是留有一大遗憾:照片上没有我的姐姐。因为那天雪大,姐姐住得远,那时交通、通信都不便,所以没有通知到我姐姐。照片上的一家人,却有两个姓氏,这里面说来话长。


一家两姓氏

我家原籍河北灵寿县,家中人丁兴旺,足有近百人,分别住在灵寿、井陉、石家庄和北京。

说起来难以置信,近百年来,我们家有个公开的秘密:我爷爷姓韩,我父亲姓侯,我大哥和二哥姓韩,姐、三哥、四哥、五哥和我姓侯。还有,我大哥、二哥的儿女们都姓韩,三哥、四哥、五哥和我的儿女们都姓侯。一家人两个姓,既不是同父异母,也不是同母异父。


历史原因造成

我8岁入学,识字后发现家中的姓氏不一致。我曾好奇地问过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他们都说,小孩子别多事。后来,我读初中了,老师布置作业,让每一位学生写一篇家史。我向时任教师的大哥请教,问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情况。大哥坐下来耐心地讲给我听。为了准确,他还非常认真地为我写了一个家史提纲,大约有1000字。

我问大哥,能把咱家两姓的原因跟我讲讲吗?大哥笑了,说:“原先不愿给你讲,是因你年岁小听不懂,也理解不了农村习俗。”

原来我的爷爷叫韩老俊,由于家中生活贫困,年轻时给一家姓侯的老两口当继子(农村叫顶门),改名侯老俊。把侯氏老两口伺候到百年后,爷爷又回到原籍,重叫韩老俊。为了继承侯氏老两口的香火,爷爷让我的父亲姓侯。大哥和二哥是在灵寿县出生的,跟了爷爷的姓,姓韩。后来,父亲离开原籍到井陉打工,在井陉出生的姐姐、三哥、四哥、五哥和我都姓侯。听完大哥的话,我似懂非懂。


两姓不便

我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后,才真正理解了大哥的话:我们姐弟七人是同胞,两姓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家里人都明白原因,一家人始终亲密无间,但局外人却很难理解。我二哥姓韩,四哥姓侯,1970年时两人同在一家煤矿工作。两人经常在单位相遇,见面时四哥就理所当然叫二哥,周边人问:“是什么哥呀?”四哥答:“亲哥。”“人家姓韩,你姓侯,怎么成了亲哥啦?”一句话又讲不明其中原因,于是二哥、四哥便一起圆场,把话题引往别处,十分尴尬。

1975年,我回灵寿探望大哥大嫂,在大门口有人问我,你是韩福全的六弟吧?我说是,那人好奇地问我:“那你怎么姓侯呢?”原来那人眼尖,看见我手里拿着的书上写着我的姓名。我一句话讲不明白,大哥在院子里听见说话声,连忙跑出大门解围,把话题岔开。

这是小事,大事更麻烦。像工作中填表,社会关系一栏,照实填不行,姓氏不符,不填又不对。两姓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亲情不惧两姓

我们姐弟七人平时天各一方,只有春节时才能团聚在父母跟前。记得1973年春节,大家围坐在炕上,想把两姓统一起来。发言时,韩方的理由是:咱家本来姓韩,现在就应该姓韩。侯方理由是:咱爸姓侯几十年了,应该姓侯。父亲面对讨论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低头一言不发。母亲大度地说:“姓嘛也是一家人,没必要争来争去。”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面对现实:户籍上的姓氏好改,生活中的姓氏难改,改姓涉及每个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儿女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随着时间流逝,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相继故去,大哥年已八旬,姐姐和二哥也七十有余,家中排行最小的我也62岁了。加上各自生活环境的变迁,一家两姓已经很少影响我们了。看着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我常常沉思:有亲情,何惧两姓呢?

文/侯福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