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统治西域那么难三国时期曹魏是怎么统一西域的?

用户52225783678


曹魏的西域经营规模虽不能与汉代相比这一时期西域和中原的经济交往是比较频繁的”(引自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这一句似乎可以进行概括,在史书上鄯善、于阗、龟兹、大月氏王(贵霜帝国)遣使朝魏,似乎证明了曹魏作为中原王朝,对西域以及中亚仍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具体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建安年间

《三国志 · 魏书》中的敦煌太守仓慈传中记载 :“郡在西垂,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但是根据其他传记载,至少在黄初二年,黄华等人叛乱时,敦煌郡是有太守的,那么这个无太守的二十多年很有可能就是建安年间。如果真有二十多年,那么可以推断,马超韩遂等关西军阀并没有经略西域

此外河西走廊其他地区是什么状况呢?建安二十年之后,苏则为金城太守时“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户不满五百”(苏则传),一郡之民,不满五百户,可以看到河西走廊诸郡已经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更遑论西域了。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在三世纪初,中原王朝很有可能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文帝年间

曹丕代汉之后,黄初三年“鄯善等三国来朝……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文帝纪),可以从中推断,西域发生了什么,导致一部分西域国家依附中原的曹魏帝国,而曹丕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便趁机连通西域,矛盾的是根据《三国志 · 魏书 ·阎温传 》,黄初二年,在黄华叛乱中立有大功的敦煌郡功曹张恭就已经被封为戊己校尉,但是在文帝纪里,是三年二月后,西域通,置戊己校尉,以及张恭传后文透露戊己校尉治所在敦煌以外,所以这时候的戊己校尉应该正式回到在西域内的治所了,余太山推断治所为“车师界高昌”,这标志着中原王朝正在逐步恢复对西域的统治力。

但是这一时期也中央对西域的控制也并不牢固,文帝年间的大鸿胪崔林曾上疏陈说自从龟兹王遣子来朝,得到厚赐后,“余国各遣子来朝……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崔林担忧西域各国遣来的王子是远支,甚至是商人(贾胡)的假王子,可见此时,中原对西域各国的威慑力并不足够,双方虽然往来是恢复,而且交往日益频繁。但是中原王朝对西域了解甚少,以至于西域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欺骗。

明帝年间及之后

明帝年间,曹魏在西域的影响力似乎在扩展,仓慈传记载太和年间多有西域杂胡来“贡献”,甚至有很多“诣洛”,而太和三年,“大月氏王波调遣使奉献”(明帝纪)更是具有意义,一般认为,此时大月氏王波调应该是贵霜帝国国王韦苏提婆一世,此时正控制着吐火罗斯坦、喀布尔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甚至对南印度保持着一定的控制。这样的大国国王亲自遣使者向洛阳朝见,说明曹魏对中亚的影响范围越发扩大。

虽说曹魏之后陷入内部危机,无法进一步经营西域,但是从考古发掘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墓发现的曹魏和田白玉杯似乎显示着,曹魏与西域保持着较为频繁的往来。



中国长史


都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打下来的才叫江山,消灭了包括西城的很多股势力。才松出手来对付孙,刘这两股大对手。从刚起兵的曹阿满到魏王,兵力是从零开始,一步步扩大才统领西北广大地区。


天边云彩飘飘飘邓文良


唐朝安史之乱一爆发,西域连带着河西走廊都没了,为什么丢,因为唐朝周边有个强大的国家吐蕃。


所以,曹操能保住西域,他最应该感谢被他囚禁的汉献帝的先祖们。

翻开史书咱们可以发现,西域这片区域从来没有自成一国独立存在过。要不是一盘散沙,要不就是被周边的各大势力控制。三国时期曹魏虽然只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已经是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强大的力量了。

北方的匈奴被两汉轮翻蹂躏,西边的羌人也被东汉打得龟缩一隅。曹操掌握北方时,草原是分裂的,无论是乌桓还是匈奴,都只有给曹操打工的份,没有资本和曹操去争夺西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两汉四百年汉人对周边各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打击和碾压,纵然东汉末年国内大乱,但是周边民族连和一方军阀较量的能力都没有,公孙瓒凭借一个幽州就能把匈奴、鲜卑、乌桓收拾的死去活来,董卓用一个凉州的人力物力就能把羌人打得喘不过气来,就更别说曹操占据整个北方之后了。


既没人抢,又打不过,西域只能是曹操的。

有人问西域土著就不会趁机作乱自立吗?

这更是笑话,在古代,西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完整的国家,整个西域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民族是你争我夺,民心不齐,单凭一己之力是绝对没办法和曹魏对抗的。其次,两汉余威尚在,班定远的名声还在西域上空回响,他们哪里来的胆子作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