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大赛与“80后”青春文学

  1

  “80后”文学是在“新概念大赛”的推动下,借助网络传媒迅速崛起的。作为新世纪文学最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80后”文学既不是一个文学团体,也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而只是一个以年龄段来划分的模糊概念。与网络文学一样,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青少年写作者,在纸媒和网络上发表、展示的文学作品。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80后写作者中,与“新概念大赛”和“青春写作”相重合的作者及其作品。在“80后”文学中,只有从“新概念”走出的“青春写作”者,才是一般意义上的“80后”作家。而那些完全从网络走向纸媒的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写作者,即使在图书市场上获得成功,也只能被算作是“80后”写手。


新概念大赛与“80后”青春文学

张悦然


  目前公认的“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无不是新概念大赛获奖者。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另类、叛逆、还是忧伤、残酷,大都未能脱离“萌芽”的“青春叙事”。而与这些“偶像派”80后作家相比,被主流文坛认可的“实力派”80后作家,也大多是“新概念大赛”的获奖者。“80后”文学的命名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虽然被命名的80后作家有上百位,知名写手逾千人,但这是否就代表了80年代出生的所有青年写作者呢?

  2

  从“80后”文学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春化、低龄化。早在新概念大赛和网络文学兴起以前,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零星的青春写作现象。并在青少年学生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80后”作者正式开始大规模地涌现,确实是在新世纪之后。尤其是前几届新概念大赛,陆续推出了韩寒、郭敬明等知名80后作者,以及《三重门》、《幻城》等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在被称为“80后”文学爆炸的2004年,其中年龄最大的作者也不过24岁。而大多数作者的平均年龄,只不过20岁左右。而在之后的几年里,“80后”青春写作和新概念大赛开始降温。主流文坛重点推介的“实力派”,影响完全不及先出道的“偶像派”。所谓的“80后”文学,始终未能脱离“新概念大赛”和《萌芽》的青春写作路线。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过早进入市场的“80后”文学,在新概念大赛的“拔苗助长”下,只能是徘徊于主流和边缘之间的“半熟”文学。

  其次,自我化,情感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就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个人化的倾向。甚至在一些70后作家的笔下,出现了私人化写作。这是90年代文学逐渐脱离80年代文学的宏大叙事和集体话语,向日常经验和个体生存转向的表现。一方面,文学不再承担思想启蒙的社会介入功能和人文关怀责任;另一方面,文学以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姿态,言说和表达个体的生存经验和内心隐秘。这种文学由社会历史向个体内心的转向,在80后的青春叙事中得到了延续。我们可以说,以非常自我化的情感语调,述说自身的青春体验和成长经历,表达内心真实感想的80后写作者。从根本上是生活在都市化、时尚化、消费化时代里,在网络、动漫、游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用散文和诗意的方式,所表达的是一种浪漫抒情文学。


新概念大赛与“80后”青春文学

韩寒


  “80后”文学,曾被某权威批评家认为进入了市场,没有进入文坛。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不是因为80后作家没有加入作协,以及他们的作品没有在纸媒公开出版,而是因为80后文学的“批评缺席”。而这种“批评缺席”是因为批评家们没能对80后文学的性质,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无论是批评家们的无意评论,还是有意忽略,我们都不能无视80后文学的浪漫抒情性质。

  最后,模仿化、趋同化。“80后”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模仿特征。由于80后作者们成长的消费化、时尚化、网络化时代环境,使他们的小说不仅带有欧美大片、时尚韩剧、日本动漫、网络游戏等元素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纪之交一些比较受青年学生喜欢的作家影响。而中国本土网络作家安妮宝贝、文坛外高手王小波、日本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等,对“80后”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安妮宝贝忧伤绝望的小资情调、王小波戏谑幽默的反抗精神、村上春树孤独寂寞的都市心态,对于“新概念大赛”作者的“萌芽”风格,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赛评委的文学标准和获奖者的示范效应,使青春叛逆、孤独忧伤的格调,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使历届参赛者无不效仿。从而造成80后文学趋同化的“新概念”写作模式,从一般的“模仿”到极端的“抄袭”,从语言风格到写作技巧,从先锋作家到经典名作。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80后文学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尽管他们的作品初看起来,会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华丽惊喜。但是在这些才气逼人的文字背后,有太多的时尚元素和文本踪迹。“偶像派”得到市场的认可,“实力派”得到文坛的鼓励。但近十年时间过去了,且不说数以千计的网络写手那些通过大量点击率而进入纸媒出版的作品,绝大多数属于包装炒作的快餐式消费文学。即使是知名的80后代表作家们,在最初创作几部反响不错的作品之后,也很快江郎才尽,转行成为图书经纪人或者销声匿迹,成为明日黄花。

  3

  纵观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80后文学无疑是一道最绚丽的风景。但这道风景在2004年以最灿烂的方式,如同五彩缤纷的烟花绽放之后,就迅速地消失在新世纪文学的夜空之中。80后青春文学的提前出场和迅速落幕,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作者的青春化、低龄化。正是新概念大赛和网络传媒、图书市场联手,将这批才气逼人的青少年作家,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推向了新世纪文学的舞台。同时,也正是他们过早地将这些作家的青春写作纳入图书消费市场,迅速地耗尽了他们青春的热情和写作的才华,造成了他们“半熟”的悲剧。

  中国世纪之交的“青春文学”,从1996年开始,《花季雨季》、《我爱阳光》等作品的零星出现;到2000年前后《三重门》、《幻城》等作品渐成规模;2004年《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我们,我们—80后盛宴》等作品大量涌现;2006年,网络博客上先后出现“寒白之争”、“陶玄之辩”。80后青春文学由出场到落幕,先后经历了大约十年时间。如果说1996年是青春文学的诞生年,那么2006年无疑是其终结年。经过2000年前后的萌芽和2004年的绽放。2006年之后,包括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蒋峰等“偶像派”和“实力派”80后作家先后加入作协,标志着80后文学创作群体开始明显分化。


新概念大赛与“80后”青春文学

郭敬明


  大多数80后作者,本来就是由主流文坛联合著名大学所举办的“新概念大赛”和《萌芽》杂志推出的。他们在新世纪之初,受到媒体和市场的青睐,从根本上来说,是“大赛”和“杂志”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读者和粉丝。而当2006年,图书市场突然抛弃“青春文学”,转而将目光投向更具大众性的“网络文学”,这些曾经市场的宠儿,不得不接受主流文坛的“招安”。正是在这一年,“寒白之争”、“陶玄之辩”出现。一方面导致主流文坛与部分80后青年作者、网络写手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新浪第三届原创文学擂台”、“春天文学奖”的颁布,也促使一部分80后作者向主流文坛靠拢。而2007年,一些80后作者新作品研讨会以及中国网络文学节在北京的举办,九位80后知名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则意味着主流文坛至少在表面上,成功地收编了青春作者和网络写手。使新世纪一度被图书市场和大众传媒所冲击的文学权威地位,得到暂时的稳固。但是2007年之后,无论是占据主流文坛核心地位的传统作家,还是新近被接纳的青年作者,都无力为新世纪文学贡献出一部真正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这一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终结论”、“垃圾论”开始风行。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走过三十年之后,由当初带有启蒙色彩的“伤痕”、“反思”文学的出现,到娱乐快餐化的“玄幻”、“悬疑”作品的泛滥。中国的严肃纯文学,又一次出现了“断裂”和“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