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一、前言

話說,華夏的鬼神文化,自古有之,源遠流長,上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部落祭祀,下可到達到清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並且作為華夏傳統文化之一,一直以來它都對華夏子孫的心理認知、世界認知,倫理認知等等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同時也正是因為鬼神文化對華夏子孫的這種深遠影響,從古至今,華夏大地上的先賢們對其議論紛紛,褒貶不一。

而最有特色的就要數先秦這一段時期,儒家與墨家兩個“大咖”級別的組織對鬼神文化的態度了。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1.0.0 儒墨兩家對鬼神的態度令人感興趣

首先因為它倆在當時都是屬於顯學級別的學派,在天下有大批的追隨者,它倆的觀點,也就代表了當時大部分人的觀點。

其次是最後,在儒家學說成為官方學說後,它對於鬼神文化的態度,更是直接影響著後世之人。甚至可以說,後世之人對於鬼神文化的態度,幾乎都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結果。

最後,很有意思的是儒家與墨家這倆“大咖”對待鬼神文化的態度很是截然不同的。墨家宣傳“明鬼”思想,而儒家則提倡對鬼神要儘可能“敬而遠之”。

而且細究這兩種思想衍生出來的世界的話,卻能發現它倆背後的實質,一個想要造就類似“一神制”的天下,另一個則想要造就類似於“多神制”的天下。

儒家就屬於前者,而墨家則屬於後者。

為什麼會有這樣說呢?下面我們就從介紹儒墨倆家對鬼神文化的態度入手,再來一點點深入探究。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1.1.0 墨家宣揚鬼神,儒家提倡“敬而遠之”

二、儒墨倆家對待鬼神的態度

1、墨家“明鬼”思想

《墨子》一書中專門有一篇叫《明鬼》的文章,在裡面墨子借反駁不信有鬼神的人之口,再加引用聖人之事蹟,來引證世上是有鬼神的。

比如墨子就列舉了周朝時期,周宣王與杜伯的事蹟。這個故事講的是,周宣王平白無故處死了杜伯,杜伯含冤而亡。

在死前,杜伯曾道:“如果人死了,什麼也沒有了,那這件事就算了。如果人死了,能成鬼的話,那麼在三年之內,我一定報復你。

結果果真,在第三年時,周宣王外出打獵,就被身穿紅衣的杜伯一箭射死,而在場很多周人都見到這一景象,並將此事記載了周朝的《春秋》之中。

墨子就以此事,來舉證世界上是有鬼神存在的。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2.1.0 墨子舉了周宣王的例子來試圖證明鬼神存在

而且在文末時,墨子還總結道:“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鬼神之有也,將不可不尊明也,聖王之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的諸王侯將相士大夫,如果想要天下大治的話,那麼一定要向普通民眾說明鬼神的存在,讓他們做事時心有所畏,這就是聖王的做法。

墨子也是通過文末的總結性話語,來表明墨家是認可鬼神存在的,而且他還認為,要想天下大治,還得給普通群眾灌輸這一觀點。

因為在墨家看來,鬼神是具有賞罰分明的一類事物,當你做壞事時,它終究會懲罰你,當你做好事時,它又會獎賞你。

而一旦天下人都接受了這樣的觀點,那麼天下就不會存在有惡意做壞事的人,不會存在戰爭以及恃強凌弱的現象,天下自然就大治的。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2.1.1 墨家認為只要天下人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就會天下大治了

所以墨家的明鬼思想,也可以概括為,使人們相信有一種外加事物,在對人們的行為舉止做著監督,並且這個事物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從而讓人們遏制自己的惡意。

只不過這個外加事物,我們稱之為鬼神罷了。

此外,墨家在“明鬼”中,並沒有規定我們要信什麼神。換句話說,就是萬物皆可信,只需要心存敬畏即可。

墨子曰:“古之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間的鬼有很多種,天鬼,地鬼,山鬼,人鬼等等,這些鬼不分高低貴賤,他們都是掌握人間賞罰的存在,而我們對這些存在要心存敬畏,不可在他們眼皮下做壞事。

可以明顯看到,墨家宣揚這麼多鬼神存在,其最終目的也是告誡世人做事要心有底線。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說的就是這個。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2.1.2 墨家之中的鬼神非常多,而且都是平等的

2、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

儒家經典《論語·雍也》中載道:“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句話被認為是儒家對待鬼神之類的最好詮釋。

就是說儒家認為要盡力去做服務人們的事,而對待鬼神一類的事物則要尊敬祂們,但卻要遠離祂們,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求證依靠鬼神一類的事物上面。

可以看出儒家並不否認鬼神是存在的。在儒家的觀點中,鬼神等一類的未知事物,只需要尊敬而不值得消耗額外時間去求證。

因此儒家格外注重祭祀的儀式,在儀式上即體現了對待鬼神的尊敬。所以儒家強調,在祭祀時要做到“祭如在,祭神則神在”。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2.2.0 儒家雖然遠離神,但卻很注重尊敬神,祭祀要求很嚴密

這就說,在祭祀是一定要做到神靈就在身邊的感覺,那樣才是真正的祭祀,不然就算是親自來祭祀,也相當於沒有來。

可以說鬼怪神靈在儒家看來,是一類高高在上,需要人們用心祭祀與尊敬的生靈,但是除了祭祀以外,儒家又不希望人們浪費時間去過多探究神靈。

概括起來就是,儒家世界觀中就存在這樣一群神祇,它們是不需要證明,是默認存在的,人們只需要祭祀它們就行了。

而重要的是,儒家強調這些神祇在人間的代表則是聖人,人們尊敬完神靈後,必須聽從聖人的教化。

《論語·八佾》記載:“天下之無道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就是天下禮儀已經荒廢很久了,天意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代天教化眾人。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2.2.1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並且又因為儒家的等級制度觀念,所以這些神祇之間,不像墨家那樣是不分高低的。在儒家的世界觀中,這些神祇是分高低貴賤的。

就如同古時人間的官職大小,王侯平民的尊卑有序一般,儒家的神祇經過後世發展過後也是分等級的,其中以天命之中昊天上帝為最尊貴的神祇。

祂就是古時所祭祀的“天”,祭天很多時候就是祭祀的昊天上帝。而儒家認為人間的聖人就是“天”派到人間的代表。

所以最初這個“聖人”就是最高一級的,畢竟他是上天的選擇。而到了後來,逐漸發展與變化,才最終演變成以皇帝為中心的一個體系。

總體說來,儒家對待鬼神的態度,其實是以鬼神為引,然後活生生的造就出它在人間的代言人,那就是聖人,相比較而言真正的鬼神反而不及這個聖人了。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2.2.2 儒家重點實際上在於聖人

三、儒墨不同思想的背後到底各自衍生出什麼世界

1、墨家

從墨家的“明鬼”思想可以看到,墨家的世界觀中,不止有鬼神存在,而且這些鬼神還非常之多。

天鬼、地鬼、山鬼等等都是,但這些鬼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祂們同樣掌握著賞與罰的權力,祂們的作用也僅僅只是作為人們行事的敬畏對象。

墨家宣揚鬼神,更多的只是將這些鬼神作為一種客觀附加評價準則,讓人們做壞事時,有所衡量。而人們不必要向儒家那樣去耗費精力祭祀祂們。

墨家崇尚節儉,對於儒家那一套繁瑣的祭祀禮儀很是鄙夷,因為這樣既耗費精力,又耗費錢財。

而墨家世界中的鬼神則不需要這些祭祀,祂們只是作為客觀對世人賞罰的存在,對待任何人都一樣,包括天子與平民。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3.1.0 墨家鬼神作為客觀存在,對任何人都一樣

並且墨家並沒有宣稱自己與鬼神的聯繫,這就導致了,墨家所宣揚的“明鬼”思想並無教義上面的牽連。

它的作用也就僅僅限於從墨家角度出發,而起維護天下太平的作用了。

這種為了天下太平,從而提出鬼神之說的思想,卻也從側面論證了墨家想要創造一個人人兼愛,人人不得做恃強凌弱事情的這樣一個理想多神制平等社會。

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下,如果人們肆意欺凌弱小,那麼等待他的,將會是內心的煎熬,因為他害怕鬼神懲罰他。

那麼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只有在這樣的壓力下做到墨家所說的兼愛,進而成就墨家的治世。

同時再這樣一個神無尊卑的理想世界,那麼所導致的結果必然也是凡間的平等,這亦是和墨家所主張的平等思想相切合。

總之,墨家的“明鬼”背後,是這一派想要造就天下平等,眾生兼愛的這樣一個理想世界。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3.1.1 墨家明鬼背後是一個多神制的兼愛、平等社會

2、儒家

從前面儒家對鬼神的態度分析,可以知道,在儒家的世界觀中,其實並不是沒有鬼神,只是儒家刻意將鬼神的權力弱化,而將這部分權力轉交給了他們所造就出來的聖人。

從他們對於鬼神仍然保留著莊嚴的祭祀,就可以看出來,儒家希望通過保留鬼神的尊貴感,進而神聖化他們在人間所選出來的聖人。

可以進一步說,儒家就是在“造神”。他們想造一個人,而這個人是天命的代表,他代天教化萬民,代天施行儒家學說等等。

並以對神祇以及祭祀的等級劃分,從而使人們潛移默化的接受,儒家對於世人的等級劃分。

這就相當於一個理想的“一神制”社會,大家以一個代言天的聖人為中心,層層輻射遞減,從而實現儒家的“親親”社會,以成大治。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3.2.0 一個一聖人為核心的輻射體系

而後世歷代儒家先賢對於世間其它淫祀以及異教的打擊,也都無疑不是在保證儒家“一神”信仰的純潔性。

只不過先秦聖人時代過去後,儒家的這種理論思想被統治者所利用,最終包裝成以君王為中心的輻射體系。

而君王則是天的代表,他代天對人間進行統治,以及施行各種道義。這種統治的合理性被其巧妙的利用,而儒家中人們選擇聖人的權力被其瓦解掉,導致其統治越來越有效,底層人士被越來越愚弄,最終成為擁護君主的爪牙。

當然這都是後話。不過單看前期儒家鬼神思想的背後,毫無疑問,儒家想要造就一個以聖人為核心,而教化人們的社會。

相當於在“一神制”下,實現儒家的以親親為核心,以一套合理的等級制度為枷鎖的一個大治之世。

墨家信“明鬼”,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同信仰造就不同世界

3.2.1 儒家背後是想以聖人教化天下

綜上所述可知,儒墨對待鬼神態度不同,其實現的理想世界也是不同的。

墨家想要建立的是平等、兼愛的一個社會,其所宣揚的“明鬼”思想,也知是希望能夠給眾人提供一些敬畏,讓眾人心有所畏,以求更快達到兼愛的這樣一個社會。

因此墨家宣揚的鬼神是無差別的,沒有等級劃分,只起到一個警示作用,相當於一個“多神”共存的兼愛社會。

而儒家卻不同,雖然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但就是他們通過繁瑣而莊嚴的祭祀,達到了對鬼神的“敬”,而造就了對聖人的“信”,對鬼神的“遠”,而造就了對聖人的“近”這樣一種局勢。

聖人在儒家眼中是上天的代言人,他對萬民的教化,就是上天對萬民的教化,他對萬民施德,就是上天對萬民施德。

因此在儒家眼中,他們想要造就一個以聖人為中心,層層遞減,以此來教化萬民的親親世界,類似於一個“一神制”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