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知多少

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知多少

對一個企業來說,財務是心臟,資金是血液!

“融資難”,使心力衰竭;“融資貴”使血液粘稠。當前在中小企業血管中,流淌的依然是“融資貴”所形成的 “大血栓”。

一旦融資成本遠遠高於利潤成為常態,那麼,這家公司就離“死”不遠了。

一、融資貴:中小企業的生存挑戰

2018年2月1日公佈的中國社會融資成本指數顯示,當前我國企業的平均融資成本為7.6%,其中,銀行貸款作為我國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其較低的成本大大拉低了平均值,小貸公司、網貸等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融資渠道則均超過了20%。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平均融資成本還僅是利率成本,若再加上保證金、各類費用,成本將超過8%。

事實上,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大部分都高於10%。簡單來說,融資成本這筆賬可以這麼算:

1、高利率壘砌資金“門檻”

在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前,我國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的參考值都是央行的貸款基準利率,並在此基礎上上浮30-60%,且一般貸款中實行上浮利率的貸款比重常年都在60%以上。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0月調整後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4.35%,普遍高於發達經濟體。

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知多少


2019年8月,LPR形成機制改革之後,報價行以MLF(中期借貸便利)為參考報價,大大提高了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程度。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雖有顯著下降,但仍位於5%以上的高值,特別地,商業銀行基於風險補償考量,給民營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會較國企再上浮20%。

2、高費用抬升資金“身價”

與國有企業不同的是,大部分民營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因為自身缺少抵(質)押物需要繳納風險保證金,此外,還需要擔保公司的介入,而較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上浮30%-50%的擔保費率進一步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企業若通過發債來進行融資也並不輕鬆多少。以一個5年期債券來說,除了利息費用、中介機構費用外,登記託管、發行推介、宣傳推廣等其他費用約增加年融資成本0.3-0.4%,而這些費用也都成為了壓在企業身上的最後幾根“稻草”。

5月25日,銀保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收費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的通知》,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各環節收費與管理,具體效果如何還需待日後見真章。

二、企業融資成本高企的背後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全球性難題,而“融資貴”在我國尤為顯著。表面上看,是高利率、高費用築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國的市場環境所致。

企業單一的融資渠道、利率市場化配套機制不完善以及逆週期調節的後遺症等都助長了融資成本的走高。

1、融資渠道狹窄且單一

一直以來,國內企業外源融資渠道都以間接融資為主。2019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約25.67萬億元,其中,表內融資佔比達到了65.25%,持續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而反觀企業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其比重僅13.99%,且一直處於低值發展區域。

單一的融資渠道,對於融資企業來說就好比消費者買東西進入了賣方市場,失去了講價的話語權。因此,融資渠道的限制是我國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知多少


2、利率市場化配套機制不完善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存貸款利率基本放開,更多的資金流向了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刺激了新興企業的發展,增加了市場經濟的活力;但與此同時,也給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了一些麻煩。

首先,信息不對稱加上資金本身的逐利性,讓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的資金供求矛盾在利率市場化之下激化。銀行為了降低風險或是獲取收益,會針對中小企業出臺專門的信貸政策,提高中小企業的信貸門檻和利率,從而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其次,2015年存款利率市場化之後,出現了許多銀行為“吸儲”而過度競爭的現象,這不僅成為了潛在的金融風險,也使得銀行將增加的吸儲成本轉嫁給中小企業,提高其融資成本。

3、逆週期調節後遺症凸顯

其實,融資渠道單一和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短板都是歷史遺留的經濟結構問題,屬於“慢性病”;而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在近幾年集中爆發還是2008年我國開始的逆週期調節所留下的後遺症所致。

2009-2017年的三輪加槓桿讓我國經濟暫時度過了金融危機,但是同時也導致槓桿率陡增,特別是企業槓桿率遠高於發達國家,再加上高額的政府隱性負債,金融系統危機重重,降低了資金週轉效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融資成本。

三、“去粗存精”:為企業融資成本“減負”

利率、各類稅費層層疊加高壘企業融資成本,摸清了癥結所在,“去粗存精”即去掉不科學、不合理的融資費用,拓展企業融資渠道,留下合理的、市場化的資金使用“租金”,才能真正緩解企業“融資貴”難題。

1、持續去槓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我國的高槓杆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業部門,解決企業的高負債率造成的融資貴問題還需要持續去槓桿。

第一,按市場化方式推行新一輪債轉股降低企業槓桿率。公司債權人將其對公司享有的合法債權轉為出資,將原有的資金借貸關係變成無需還本的股權投資關係,減少債務的同時又擴大了企業資本金;另外,債轉股觸及企業的產權制度,還可推動企業儘早建立新的經營機制,調整經營模式。

第二,加大殭屍企業破產或重整的整治力度。對“殭屍企業”的持續輸血,不僅會佔用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而且會導致資金持續被擠壓在低效甚至無效部門,造成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反而加重實體經濟槓桿率走高的現象。因此,要加大此類企業的整治力度,進一步降低企業部門的負債率。

2、大力發展股權融資

提高我國社會融資中直接融資比例是滿足當前市場主體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及其槓桿率的有效手段。而在直接融資方式中,發行企業債等債權融資依舊屬於企業債務範疇,因而,為了在不增加企業負債率的情況下降低融資成本,應大力發展股權融資。

第一,要鼓勵建立市場化的企業資本金補充機制。在企業自身盈利能力下降時,是企業能通過權益融資、股權轉讓等多種方式補充資本金,逐步將債務融資轉化為權益融資,達到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效果。

第二,要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充分利用好IPO融資、定向增發、公開增發等較為熟識的直接融資方式的同時,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引導保險、儲蓄等各路資金入市投資。

第三,要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提升發行上市審核效率,優化再融資審核流程,降低創業板首發和再融資門檻,完善股票發行註冊制相關機制建設;完善併購重組配套融資政策,豐富融資方式,為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一個高效的市場環境。

3、完善利率市場化相關配套設施

在加快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同時,也要注重完善利率市場化的配套軟硬件設施,以消減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要拔掉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煙囪”,打通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孤島”,緩解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可由國務院牽頭構建統一的政務信息共享平臺,以統一標準、統籌建設為原則,在嚴格保護個人信息的前提下,整合構建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政務服務信息系統。

其次,要重視金融科技的力量,運用金融科技實現金融機構盈利與中小企業發展的雙贏。例如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等民營金融機構在給中小微企業貸款時的零人工干預,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效率,這些背後正是金融科技基礎上的風控體系建設;另外,由於傳統監管模式與新的業務業態之間還存在需要彌合的區域,因此,要激發我國金融科技的應用潛力,同時配合科創板、金融服務業雙向開放等一系列舉措,破解中小企業融資貴、實現防控風險方面的並駕齊驅。

結束語

血管的活力,體現著生命的潛力;血液的暢流,形成了生命的張力。民企的活力與張力,就是中國的活力與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