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農曆中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早在春秋時代,聰明的先人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而在南方一些地方冬至這天吃狗肉,這個習俗相傳是從漢代開始的,據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冬至吃狗肉習俗,發展到現代人們這天不但吃狗肉,還吃羊肉等各種滋補食品,以強壯身體。
我想起了成語“數九寒天”。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這個習俗起源於何時,沒有確切資料佐證,不過有資料表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據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北方的數九歌,以北京版的通俗民謠為典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梨牛遍地走。
而南方的數九歌,典型的是: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為什麼要數九呢?源於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學說,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不斷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天來了!
明、清代時民間還有“畫九”、“寫九”的習俗,文化氛圍非常濃。譬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面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當然是繁體有九個筆劃的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完成一個字直到九九全部完成,則春回大地。節氣的變化與書法的演繹聯繫在一起,多麼美妙的時刻!
三九和四九是最寒冷的十八天,希望朋友們在生活和工作的同時,注意保暖,加強鍛鍊和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