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和“仁宗盛治”有关系吗?为什么?

回望长安品春秋


我的答案是没有关系,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仁宗盛治的原因:

一、佐证盟约与盛治无关

十九世纪时期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宋辽两国凭借一个“澶渊之盟”就可以真正实现和平稳定吗?我个人认为在国家利益面前,签订的所有盟约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除非二个国家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可能维系一时的和平。

我们知道汉朝时期送了多少大汉公主到匈奴地区,但是与匈奴的战争还是很频繁;金人南下的时候,宋徽宗和金国签订了数不清的协议,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二帝被俘,鸦片战争时期,大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多少条约,最终换来清政府的盛世了吗?

从这些佐证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靠的不是一纸协议,如果一纸协议可以换回来和平,那我们把养军队的费用拿去签订一些条约,就没有人员的牺牲了又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但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所以宋朝的仁宗盛治跟澶渊之盟没有关系。

二、仁宗盛治的原因

(一)政治开明

宋仁宗时期出现了两次整改改革,第一次“庆历新政”,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缓解了社会矛盾,抑制土地的兼并,提拔了一批务实肯干的官员,限制了恩荫官员,为宋朝的政坛发展树立了新的风气,让一些贫苦出身的人看到了希望,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

王安石变法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两次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是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人才方面

宋仁宗时期,朝廷出现了大批贤良之士,以范仲淹、王安石、包拯为代表的贤臣,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仁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懂得提拔一批贤臣,这就说明当时的朝廷比较清明。

(三)军事方面

这个问题要回归到这道问题的本身,好多人认为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因为签订“澶渊之盟”所以宋辽之间没有了战争,减少军费开支,两国和平,但是宋仁宗时期与辽国得以和平的原因并不是“澶渊之盟”的签订,我们看一下宋仁宗时期,辽国发生什么事情,辽国在萧太后与辽圣宗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但是与宋仁宗同时期的辽真宗没有大才,他多次大军压境,逼迫宋朝,甚至多次发信指责宋朝。到后来发展到入侵宋朝,最终逼得宋朝增加每年缴纳的岁币。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看似是辽国获取了胜利,但是也加剧了宋辽之间的矛盾。不久,又贸然出兵讨伐西夏,辽夏战争爆发。他亲统十万大军征夏,命南院枢密使萧惠、皇太弟耶律重元、东京留守萧孝友等分三路攻夏。但最后辽军却中了西夏的诱敌深入之计,在河曲为夏军大败,死伤惨重。这一场战争,使得本就与宋朝交战没有多久,还未得到休息的辽国,受到巨大伤害。正是因为辽兴宗求治心切,所以才导致了辽国的衰落。


总结,宋仁宗时期宋朝得以发展,并不是因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同样是兴兵南下,仁宗盛治出现最跟本的原因是宋朝的朝廷清明,君臣上下一心,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这时的辽国走向衰弱,为北宋的发展提供了喘息的机会,所以说,仁宗盛治与“澶渊之盟”的签订无关。

天骄傲狂


肯定有影响,可以说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两国维持了百年的安定,都说这是宋朝被迫签订的,其实不对,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宋辽双方应该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宋辽当时都迫不及待的想结束这场战争。所以盟约对仁宗盛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当时没有澶渊之盟,仁宗时期可能要面对两种不同的局面:

一,战争继续,先不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战争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不用再描述了吧,“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对战争下的社会最好的诠释,当人们活着都是一种奢侈的时候,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更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辽军主动撤兵,这种结果显然会比继续打仗强不少,但我觉得“仁宗盛治”可能也实现不了。澶渊之盟的签订促进了宋辽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没有盟约,两国可能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危机丛丛,剑拔弩张,别说两国经济往来了,单单就加强北方防御线就够北宋喝一壶的。

后人对历史的评价总是有着两面性,澶渊之盟也是一样,但是就对后来的仁宗盛治来说,我觉得利要大于弊。





风轻云淡品趣史


首先来说澶渊之盟

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入侵北宋领地。宋真宗和朝廷内一些官员主张南逃避祸,当时宰相寇准一力主张战,才有了后来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这时候辽国自己也出现问题,所以通过降将王继忠和北宋朝廷议和。议和对于软弱的宋真宗是巴不得的事情,马上派大臣曹利用去辽营谈判。那么很快在1005年1月双方订立合约。合约内容: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仁宗盛治

仁宗盛治指的是1022年-1063年这四十二年之间。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约束自己。亲政治理国家,使得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 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这一时期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人口和财税堪比汉唐。嘉祐八年(1063年),全国人口达到1246万户,丁男2642万口,42年国家人口净增长379万户。这增长的户数就相当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总户数。由于朝廷实行“藏富于州县,培护本根”的政策,嘉祐年间的国家税收增至3680余万缗,这是唐朝最多货币岁入时的四倍。

回到主题,澶渊之盟和仁宗盛治之间有没有关系?与大辽签订澶渊之盟是在1005年初,一直到1022年乾兴元年,中间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也就是赵恒在位后期由于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到了仁宗在位时期他的励精图治才有了仁宗盛治的景象。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和边境的平安无事有极大的关系,大宋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胖哥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没有前者的休养生息,边境还是战乱不断,那么大宋得不到这种休养生息的机会。

喜欢胖哥请为胖哥点赞加油,胖哥会更努力为大家贡献更精彩的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