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與強服務並重,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廣安市加強環境監管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解讀

嚴監管與強服務並重,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廣安市加強環境監管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解讀

4月16日,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廣安市加強環境監管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發佈了我市生態環境系統疫情防控工作舉措、成效及一季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今年以來,我市在加強環境監管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哪些亮點成效,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麼?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強監管優服務

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季度,我市全面加強環境監管,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廣安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環境應急預案》,圍繞重點單位監管、蹲點值守和現場督導、疫情區域環境監測、應急措施落實、部門聯防聯控協調監管、宣傳發動六個方面全面落實疫情防控。目前,全市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保持優良狀態,未受到疫情處置影響;主要流域出入境斷面以及渠江西來寺飲用水水源水質均達標,與日常值無明顯差異,未受到疫情處置影響。

企業復工復產對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至關重要。據介紹,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立足職能、主動作為,優化環境監管服務,從簡化審批流程、暢通政務通道、順延行政管理時限、靈活環境執法監管、跟蹤服務復工復產五個方面,為疫情防控和民生要素保障項目開闢“綠色通道”、組織開展“不見面”評審,對資金困難企業環境處罰適當延期,對輕微環境違法並完成整改的企業免於或減輕行政處罰,做到無事不擾。

同時,積極開展對口幫扶。深入項目建設和企業現場開展對口幫扶,對210餘家企業環境管理和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再排查、再梳理,為37家企業在達產增效方面存在的43個實際困難建立幫扶清單,先後為3個項目執行先開工後補辦程序、1個項目執行免於環評審批程序,主動為33個生豬養殖項目提供環評政策和治理路線諮詢服務,為25個建設項目環評開展現場辦公,為13個建設項目組織“不見面”專家審查。

六大抓手

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據介紹,2019年,廣安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0.1%,PM10、PM2.5日均濃度分別為55.5、33.8微克每立方米,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第19位,改善幅度排名第14位,提前一年達到了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隨著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今年我市將採取哪些措施鞏固前期成果?

“具體來講,我們從六個方面重點發力,推動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朱大均說,我市將抓好工業汙染治理,加快推進火電、水泥、化工、醫藥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升級,開展磚瓦行業、“散亂汙”企業整治;抓好揚塵汙染管控,督促工地安裝環保設施並正常運行,加強對運渣車輛的監管,採取密閉運輸措施,禁止帶泥上路、拋灑滴漏,對城區道路、街道實行全天候清掃保潔,加大沖洗保潔頻次;抓好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強露天秸稈、落葉焚燒和餐飲油煙以及露天燒烤管控,繼續實施醃臘製品環保熏製,加強城區祭祀冥紙幣焚燒和煙花爆竹燃放管控;抓好機動車尾氣治理,用好黑煙車抓拍系統,以柴油貨車為重點,開展機動車尾氣整治,加強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嚴格執行高排放機械禁用措施;抓好重汙染天氣應對,加強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根據重汙染天氣預警信息,按級別及時啟動應急響應,視情況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抓好大氣汙染防治能力建設,加強對空氣自動站運維監管和運行保障,加大對城市網格化微站監測、無人機巡查、激光雷達走航車等科技手段的運用,為大氣汙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撐。

五個方面

加快小流域環境問題整治

按照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廳部署,我市從2020年1月起,在嘉陵江、渠江、御臨河、大洪河、清溪河、華鎣河、渾水河、南溪河、長灘寺河9條河流,設置國控斷面6個、省控斷面5個、長江經濟帶斷面8個。監測結果顯示,6個國控斷面達標率為100%,5個省控斷面達標率80%,8個長江經濟帶斷面達標率為75%。部分小流域斷面水質還未達標,下一步我市將如何加快小流域環境問題整治工作?

朱大均表示,加快小流域環境問題整治是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恢復小流域水體功能的有效措施,是深化生態環境工作,實現汙染控制方式的轉變,也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載體。下一步,我市將從五個方面重點著力,做好相關工作,推動小流域環境持續改善。進一步夯實責任,落實流域環境問題治理的主體責任,加強部門之間的配合、協作,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分工合作、協同推進流域環境問題整治的良好工作格局;進一步排查問題,在今年大排查大整治、長江經濟帶環境問題排查的基礎上,繼續全面排查小流域汙染源,推動河長制“一河一策”工作,查清查透根源癥結,制定整治方案,提升市級小流域的水環境治理;進一步抓好整改,堅持問題導向,按照整治方案,不遺餘力完成任務,保質保量完成整改;進一步強化監管,加強環境問題整治工作督導,綜合運用各方執法手段,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進一步完善機制,全面推行河長制,強化河長及河道專管員履職,建立健全小流域“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的長效管護機制,統籌研究和開展流域環境整治,促進問題全面治理、水質不斷改善。

擴容提能

增強醫廢處置能力

新冠疫情期間,我市醫療廢物產生量大,防控壓力劇增,目前我市的處置能力怎樣?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

廣安能投華西環保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譚強表示,我市目前有廣安能投華西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和鄰水縣蔚藍廢物處理有限公司兩家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點。其中,廣安能投承擔廣安區、嶽池縣、華鎣市、武勝縣、前鋒區5個區市縣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任務,設計年處置能力1095噸;鄰水縣蔚藍承擔鄰水縣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任務,設計年處置能力730噸。

譚強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醫療廢物產生量激增,廣安能投醫療廢物處置設備處於高負荷運行。為降低環境風險隱患,根據醫療廢物增長率測算和該企業的請示,我市擬將廣安能投療廢物處置中心進行擴容提能,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由年1095噸提升到年3650噸。目前,擴容提能項目己經生態環境廳批准,預計2021年6月底前建成投運。(廣安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秦君 盧琴)

編輯:盧泠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