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丨公元320年代:羅馬遷都記

(腳本撰寫:沈東方 視頻統籌:劉芳源)

上期回顧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同時期的西方,羅馬帝國在經歷動亂危機之後,將國家的政治中心東移。

本期提要

羅馬帝國經歷了3世紀危機之後面臨著新的形勢:國家經濟重心已然從西部轉移到東部;位於羅馬的元老院有名無實,喪失管理國家的能力;北方日耳曼蠻族和東方薩珊波斯帝國的威脅日益加深;來自東方的新興宗教不斷擴散,影響力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君主君士坦丁果斷決定把帝國首都從羅馬城遷往東方的“新羅馬”,就近統籌資源,加強中央集權,強化軍事防衛和思想統治。君士坦丁的遷都措施順應了形勢發展的需要,但是造成國家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了帝國的分裂。

2020丨公元320年代:羅馬遷都記

君士坦丁頭像

公元前7世紀,希臘移民遷徙至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側,在金角灣畔的一片半島平地上建立起一座小小的城邦,取名為拜占庭。此後千年之間風雲變幻,拜占庭悄然沒落。公元324年,羅馬君主君士坦丁忽然率領大隊人馬駕臨金角灣畔的拜占庭故地,他仔細勘察、到處打量,最後宣佈:在這片土地上,將建起羅馬帝國的新首都。英國史學家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戲劇性地描述了君士坦丁圈定新城址的場景:“這位皇帝手執長矛,步行走在那莊嚴的隊伍的最前面,親自領導著圈畫下這座未來城市的邊界線,那圈入的範圍越來越大。一直到有些隨從在驚愕之餘不得不壯著膽子告訴他說,他所圈入的地面已經超過一座巨大城市的最大面積了。‘我還得繼續前進,’他說,‘一直到引導我前進的不可見的神靈認為應該停止的時候。’”

君士坦丁多年以來在地中海東部地區到處輾轉,尋找適合作為新首都的地點,最終選定了拜占庭。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君主像戴克裡先、馬克西米利安、李錫尼等人也都長年駐蹕在地中海東部,極少回到位於地中海西部的羅馬。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根基之地、起源之城,為什麼帝國君主紛紛對羅馬失去興趣,要到地中海東部定居,另立新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遷都是帝國晚期經濟版圖變化的反映。3世紀中期,羅馬帝國境內爆發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全面危機,各路軍閥割據一方、彼此混戰,造成社會動盪,民眾流離失所,經濟情況不斷惡化。地中海西部作為帝國統治的重心,成為群雄爭霸的主要戰場,生產、生活秩序遭到破壞,人口不斷下降,土地陷入荒蕪,糧食產量銳減,工商業凋敝,交通運輸陷於癱瘓,到處是一片蕭條景象。相較之下帝國東部受到兵亂影響較少,社會生產破壞不大,加上東方的埃及、敘利亞等地本來就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城邦林立、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較早擺脫了三世紀危機的影響,恢復了繁榮。進入4世紀之後,羅馬帝國和地中海世界的經濟重心已經完全轉移到東方,政治中心隨之東移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遷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元老院是共和早期羅馬的主導力量,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進入共和晚期後,羅馬元老拉幫結派、互相對立的傾向愈發嚴重,產生出掌握巨大權力的巨頭,巨頭之間的競爭發展為內戰;內戰的勝利者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的稱號,建立起元首制,但是元首制下的元老院依然掌握著相當大的權力:元首的法令需要元老院的同意才能推行,元首的繼任更是需要元老院首肯才能通過,許多地方行省也在元老院的掌控之下。持續五十多年的三世紀危機表明,這樣的機制無法繼續保持帝國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被軍隊擁立為羅馬統治者的戴克裡先改革政治制度,自稱“多米努斯”(Dominus,意為主人),建立起君主制。為了擺脫羅馬元老院的影響,戴克裡先長年駐蹕小亞細亞半島南部城市尼科米底亞。君士坦丁繼位後繼續強化中央集權,決意完全擺脫元老院,正式在帝國東部建立新的首都。

再次,遷都是加強國家防衛的必要措施。羅馬帝國晚期面臨著兩方主要威脅,分別是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和東方的薩珊波斯帝國。日耳曼人是生活在日德蘭半島周邊地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諸多野蠻部落的總稱,他們多年以來不斷南下,於公元前2世紀末期進入羅馬領土,雙方不時爆發衝突,羅馬常年在易北河、萊茵河沿線部署重兵抵禦日耳曼人的侵襲。薩珊波斯帝國在公元3世紀早期崛起,取代帕提亞帝國成為西亞地區的霸主,繼續與羅馬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展開激烈對抗,兵鋒直指敘利亞和亞美尼亞,羅馬同樣不得不在地中海東岸部署大量軍團與之對抗。駐守在北方和東方的軍團與羅馬相距遙遠,難以節制,軍團指揮官往往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不時起兵叛亂,在外患之外平添內憂。3世紀危機中羅馬的內憂外患一起爆發,一方面是軍團叛亂、內鬥不休,另一方面是防禦空虛,外敵入侵,給羅馬帶來沉重災難。戴克裡先以後的羅馬君主長年駐蹕東方,具有就近抵禦外敵入侵、節制前線兵團的意味,降低了防禦和指揮的成本,對國家的安定具有積極作用。君士坦丁在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拜占庭建立新都城,是對戴克裡先等軍事策略的肯定和延續。

最後,遷都順應了社會文化發展的潮流。長久以來羅馬人信仰的是傳統多神教,後來又把多神信仰與德性哲學聯繫起來,構成了信仰文化體系。進入元首制時代的羅馬社會風氣腐化墮落,傳統德性失去號召力,多神信仰喪失威信。3世紀危機爆發後,羅馬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迫切希望獲得解脫和拯救,來自地中海東部的新興宗教基督教適應了這一思想訴求,在帝國境內迅速傳播開來。羅馬帝國對基督教採取鎮壓政策,收效甚微,反而助長了基督教傳播的勢頭。君士坦丁上臺後改弦更張,決定把基督教的力量收為己用,他在公元313年聯合李錫尼發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又在公元325年主持召開尼西亞會議,召集各個地方的教會主教統一基督教義,把基督教當成思想統治的工具。基督教起源於東方,在地中海東部地區佔據優勢,在拜占庭設立新首都有利於新信仰體系的建立和傳播,維護帝國統治。

2020丨公元320年代:羅馬遷都記

君士坦丁堡想象圖

公元330年新首都建設完成,君士坦丁舉行了長達四十天的遷都慶典,正式把羅馬帝國的首都遷移至此,把它命名為“新羅馬”(NovaRoma),後人則稱其為“君士坦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這是一座面積廣闊、富麗堂皇的大城,它佔據著金角灣畔的有利地形,三面環海,只通過一道狹窄的地峽與陸地相連,地勢險要,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建成之後屹立千年不曾陷落。君士坦丁堡還是一座天然良港,它扼守著東西兩座大陸、南北兩片大海的交通要道,向東可以跨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連接到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向南可以通過愛琴海和地中海到達埃及、意大利,向西可以經過希臘半島和多瑙河深入西歐內陸,向北更可以通過黑海和第聶伯河等河流進入東歐內陸,一路抵達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四面八方的貨物和財富無不匯聚到君士坦丁堡,吉本評論說:“凡是從日耳曼和西徐亞森林直到遙遠的塔奈斯河和玻利斯提尼斯河的源頭,能收集到的任何原料特產,凡是歐洲和亞洲的工藝能製造的任何手工藝品;加上埃及的穀物,印度的寶石和香料,始終隨著季風的風向,駛進君士坦丁堡的港口。”馬克思也稱讚君士坦丁堡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座金橋”。

2020丨公元320年代:羅馬遷都記

位於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

君士坦丁在地中海東部建立的“新羅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國家面臨的各種危機,“新羅馬”在建成之後繁榮千年,始終是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對西方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足以證明君士坦丁是一位獨具慧眼的君主。但是君士坦丁遷都東方的舉措沒有顧及國家平衡發展的需要,拉大了帝國東西部分之間的差距,使得東部的希臘語區與西部的拉丁語區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聯繫日益減少,最終導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這恐怕是君士坦丁始料未及的。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孫文棟)

中西大事記

中 國

公元321年

祖逖去世。祖逖是東晉名將,志在恢復中原故土,但是得不到東晉支持,最終失敗,鬱鬱而終。書法名家王羲之出生。

公元324年

東晉明帝討平王敦之亂。

公元325年

東晉成帝司馬衍繼位。

公元329年

後趙石虎大破前趙,前趙劉氏滅亡,共歷二十六年。

西 方

公元323年

君士坦丁擊敗李錫尼,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統治者。

公元324年

君士坦丁開始營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

公元325年

君士坦丁主持召開尼西亞會議,統一基督教教義。

公元330年

君士坦丁把帝國首都遷往“新羅馬”,後世稱為君士坦丁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