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国务院在2016年同意将4月24日设为“中国航天日”。

1957年秋,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紧接着在1958年初春,美国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向政府提出了研制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对这个建议很重视,并在中共第八届二中全会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有了毛泽东的指示,聂荣臻召集会议,听取钱学森关于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协作分工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会议决定由国防部五院负责研制探空运载火箭,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本体的研制。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等科学家制定了中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的草案,提出研制中国人造卫星分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实现卫星上天;第二步,研制回收型卫星;第三步,发射同步通信卫星。其中第一步“实现卫星上天”有细分为三步: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几千公斤的大卫星。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三步走的方案通过后,被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位的任务,代号“581”,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581”组还制定了具体时间表,最初的方案是在1959年国庆10周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来改为在1960年发射。

在非正常年份的非正常思维下启动的人造地球卫星计划注定就是不可能实现的。1958年10月,赵九章等前往苏联考察参观人造卫星。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考察团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巨大差距,他们开始冷静起来,并在考察团总结报告里尖锐地指出,鉴于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的薄弱状况,发射人造卫星的条件尚不成熟,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中央主管领导也都认为1960年放卫星不现实,建议收缩科研战线。这样,原定196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计划就被取消了。

人造卫星事业的转折点在1965年。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和原子弹相继成功,极大地振奋了人心,也增加了国家领导人发展尖端技术的信心。1965年8月,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就中国人造卫星做出了全面部署。首先,确定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方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其次,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必须考虑政治影响的要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比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表现在比他们重量重,发射功率大,工作寿命长,技术新,听得见。最后,对卫星研制进行了明确分工: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卫星发射场由酒泉导弹发射基地负责建设。这样,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代号“651”。

研制卫星,主要有三大系统:一是卫星本体的研制,二是运载火箭的研制;三是测控系统的研制。根据分工,卫星本体和测控系统的研制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公开名称为“科学仪器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中科院成立了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管理局,代号为中国科学院“701”工程处,由陈芳允担任“701”的技术负责人,负责地面观测系统的设计、台站的选址与建设等工作。

1964年底,为统一管理导弹工业的科研、试制、生产和基本建设,加速导弹工业发展,经中央批准,国务院决定撤销导弹研究院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七机部),王秉璋任部长,钱学森任副部长。钱学森为运载火箭的研制提出在当时研制成功的“东风-4号”导弹的基础上,加上探空火箭的经验,设计制造用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不必重新另起炉灶。关键问题是抓住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解决火箭在高空时的点火、分离。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就是在“东风-4号”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固体燃料推进的第三级火箭所组成的。

1968年2月,为避免文革对卫星研制的冲击,中科院“东方红一号”研制队伍5000多人、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移交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孙家栋担任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继续完成正样星研制。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1月30日,供预期飞行试验用的两级火箭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已具备发射卫星的能力。在先后完成空间模拟实验和地面测控跟踪系统之后,装载卫星和火箭的专列于1970年4月1日秘密抵达位于酒泉的卫星发射基地。1970年4月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进入2号发射阵地。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19日,各分系统测试,一切准备就绪。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和卫星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建立地面观测网等,其每一部分都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集智创新。“东方红一号”卫星就是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和能源系统、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系统、跟踪系统、天线系统和科学探测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第1颗卫星成功升空运行的实践证明,这些系统技术性能可靠,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当时预定的任务,而且为中国航天事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共和国军工记忆——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完,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