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會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嗎?在這一點上他們差太多!

前兩天,有個朋友送了我兩條牛仔褲,質量非常好,我翻看了一下廠標,想知道這條牛仔褲是哪個品牌生產的,結果看到了一行英文字母——Made in Cambodia,

柬埔寨製造。

製造業生產指數一個漸增、一個漸減

中國的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產業轉移是從2008年開始的,而到了2011年,產業轉移逐漸成為了潮流。

在這些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國家中,東南亞是最重要的一個區域,其中越南的熱度最高。

比如全球第一大運動鞋品牌耐克,2010年它在越南的產量就已經超過中國了。而如今,根據耐克官網顯示,耐克目前只有18%的工廠設在中國大陸,大部分遷移到了東南亞國家,其中越南生產的鞋子佔到了耐克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再比如越南的電子產業,已經出現了區域產業群聚的趨勢。

在越南河內,三星將設立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研發中心;在海防市,LG總共投資了15億美元建造廠區,專門生產電視、手機和車載設備;而在胡志明市,英特爾、捷普、三星也紛紛建立了設備製造區。

而很多我們中國的企業,比如維珍妮、波司登、喜臨門等,也紛紛把廠房遷移到了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我們客觀地分析一下,這些東南亞國家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有兩個,第一是勞動力,第二是運輸。

東南亞國家的共同優勢就是年輕人口多,3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50%以上,而勞動力相比中國更為便宜。

根據越南勞動部的數據,一個越南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在1500元人民幣左右。而在緬甸和柬埔寨則是600元左右,相當於中國的1/3到1/8。

然後是海運,中國把服裝、鞋子等貨值較低的商品出口到歐洲、中東和非洲,就必須走海運,走海運就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需要在新加坡港中轉和停靠,中國企業每年會為此支出一筆不菲的海運費用。

而東南亞國家由於獨特的地理條件,航線更短,擁有自己的港口,運輸上的成本優勢更為明顯。

中國“世界工廠”低位會被取代?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呼聲此起彼伏。與中國相比,東南亞國家擁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是中國的1/3到1/8,還有運輸成本低的優勢。

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劣勢也十分明顯。其中,最重要的是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而我國擁有1.65億的熟練技術工人,他們都接受了良好的職業教育,同時非常勤奮,有良好的紀律性。

單憑這一點,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能和我們相比,而且短時間內也無法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要知道,外國人開始稱讚中國工人的勤奮高效,那是近二十年才有的事。在此之前,他們眼中的中國工人是懶惰的。改革開放之初,不少西方企業對中國極為鬆散的勞動場所感到很是震驚,中國工人不遵守勞動時間和勞動紀律是家常便飯的事,這也讓外方管理人員極為頭疼。

與此同時,以郭臺銘、曹德旺為代表的企業家竭力把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工廠做到“以廠為家”,並做到極致。他們竭盡所能把職工的一切生活雜務,包括成人夜校和幼兒園,都留在廠區內解決,營造出一種這裡就是家,外來務工人員就是當地人的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