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这样优秀的人

自律的人,往往很优秀。原因很简单,自律的人,延迟满足感更高,他们能够抵制短期的诱惑,眼光更加长远,自然容易脱颖而出。

什么是延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像你这样优秀的人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像你这样优秀的人

其实,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透支未来。生活中,有人喜欢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放到最后。这正如吃葡萄一样,先拣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总是消失得那么快,面对剩下酸涩的果实,先前的美好转眼间不知去向,面对必须解决问题也没了勇气和动力。不仅因为前面的“甜美”让眼前的这堆更加无法下咽,而且再也没有任何诱惑和奖励值得期待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从快乐开始以痛苦结束,还会造成无尽的逃避和拖延。今天的甜葡萄吃完了,我们会找甜苹果、甜菠萝,甚至预支明天的或者讨借别人的,总之不要去面对残局就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延迟满足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能力,我们有可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会在先吃好葡萄还是坏葡萄中找到平衡。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作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这孩子日后肯定能功成名就。”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献之灵机一动,添上几笔,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他不由得洋洋自得起来。王羲之和妻子郗氏在一旁若有所思,决定要找机会教育一下这骄傲的孩子。

一天,王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能赶上父亲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一语不发,一咬牙又练了五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赞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显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王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羞愧不已,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后人将他和父亲王羲之并列,称之为“二王”。


像你这样优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