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這種“巨嬰”,你會如何處理?

城裡城外2020


手機已經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連大人都忍不住玩遊戲,更何況孩子呢?


再者00後、10後本身就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處於數碼時代,這就註定了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不接觸電子產品。


現在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讓孩子玩手機,也是不可能的。而且越不讓孩子玩,孩子的好奇心就越強烈,那就越想玩。



非打即罵,最簡單最原始,當孩子不敢反抗到底時,他會怎麼辦?


只能是偷偷地和你捉迷藏。因為你是家長啊,你有權力啊,孩子不聽也得聽。


一旦他覺得自己足夠大了,有力量了,就會當面頂撞你。唯一的後果,就是讓孩子與父母產生隔膜。所謂隔膜,其實就是他們不喜歡你了。


所以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杜絕孩子玩手機,而是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的家長自己一邊玩著手機,一邊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機,自己都管控不了自己,還教育孩子,孩子會聽才怪?


家長要做到陪孩子時,不玩手機。平靜地跟孩子聊:你玩手機我並不會反對,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個規則,去更好的進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讓孩子自己來說,他怎麼玩手機。


☆ 恰當引導,制定規則


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 豐富課外生活,培養新興趣


家長們總以為,是因為手機孩子才這麼宅。其實不然,恰恰是孩子的生活太無聊太沒意思了,當她接觸到手機以後才會如獲至寶、愛不釋手。


“身教”大於“言傳”,當家長自己堅持健身、旅遊,愛好讀書、畫畫,潛移默化地就會感染孩子;而如果家長下了班就捧著手機追劇,或者約三兩朋友打麻將,那麼孩子成天泡網吧也就不足為奇。



☆ 理性溝通,為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阿德勒認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你對孩子從不觀察,都不知道他從手機裡收穫過什麼,張嘴就是指責和批評,甚至是罵人和打人,孩子必然產生對抗心理,之後,不管你是好言好語勸說,還是惡言惡語威脅,事實上全不管用。


孩子肯付出時間和精力做事,至少有兩條原因。



第一條,是所做的事本身有樂趣,過程就讓他開心,比如玩手機;


第二條,是事情本身辛苦,但做成一點,就有一點小小的成就感,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比如寫作業。


所以,針對第二條,家長要做的就是:對孩子的辛苦表示理解,也可以對他完成作業給予及時認可,滿足他小小的成就感。


家長要看見孩子的長處,鼓勵孩子的努力,做孩子身後第一個為他鼓掌的人,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讓他知道。這些都是走進孩子內心最重要的步驟哦。


小劉育兒成長說


1.對於單親家庭,如何避免孩子造成孤僻的性格?

對於第一個問題,關於單親家庭教育的問題。

單親家庭子女教育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家長如何引導。

  • 首先,家長本身不應該把自己的顧慮和負面消極情緒帶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對單親家庭產生負面看法,從而產生焦慮和自卑的心理。
  • 其次,單親家庭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即使分開,但是都是愛著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多表示自己對另一方的不滿情緒,甚至讓孩子幫著自己一起責怪,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 第三,把注意力放在該做的事情上,生活總是充滿陽光,美好的。給孩子看一些正能量的故事,樹立自信心、優秀的品質以及遠大的理想。
  • 最後,經常和孩子交流,帶孩子一起出門旅遊,或者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多接觸周圍的同齡朋友和新鮮有趣的事情,讓孩子打開心扉。

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的父親是肯尼亞人,母親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他們的這段婚姻沒維持多久,就因奧巴馬的父親離家前往哈佛大學深造而告終。奧巴馬媽媽智慧的教育方式值得研究瞭解。

2.網遊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大麼,如何戒除網癮?

對於第二個問題,關於如何戒除網癮。

  • 首先,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適當的娛樂放鬆,可以當做勞逸結合。但是,如果沉迷其中,上了癮,一定是危害身心健康。

新聞中經常報道,在網吧裡玩遊戲上癮,顧不上吃飯睡覺,連續幾天坐在電腦前保持一個姿勢,突然昏倒,進行搶救。

網癮不僅浪費時間,消耗精力體力,而且對心智發展造成一定誤導。

  • 其次,戒除網癮,最好的辦法是自制力。能夠讓本人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網癮的危害。從根本上杜絕接觸。

一方面多看一些因為過度上網導致發生各種不幸的真實案例,對其產生反感厭惡;

另一方面,引導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旅遊,打球、跑步等等,讓生活變得豐富積極,打消借上網打發時間或者回避挫折的習慣。

總之,就如羅森塔爾效應所說,積極的引導和期待,加上好的方法,就會產生戲劇性的預期效果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期望的本身將導致該期望成為現實。如果教師對學生殷切希望就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的效果。


易之


巨嬰”是什麼?

就是人身體長大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

現在的父母很多都在養“巨嬰”,“巨嬰”的危害很大很大,不信來看看吧!

前段時間,上海街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一位上了年紀的老阿姨在街上走著,後面一男子突然衝過來將她抱起,在空中狂甩。

老阿姨試圖掙扎,男子則加大了力度,強行將她往地上按。

瘦弱的老阿姨被甩得站都站不穩,一個踉蹌就摔倒在了地上。

她疲憊又無奈地坐在臺階上,男子卻愈發來勁:

脫掉自己的上衣,用力地朝著老阿姨的頭部抽打,甚至將衣服甩在了她臉上。

後來,周圍來了一些保安,大家試圖制止男子的瘋狂舉動。

可誰知,這名男子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猖狂,還拿了別人的掃帚,要過來毆打老阿姨。

究竟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才能讓他對一個瘦弱無力的老人下重手?

後來經過調查才得知,這名老阿姨,正是男子的母親。當天,男子向母親索要2萬塊錢還銀行貸款,但母親說自己沒錢。

男子便讓她去向親戚借,母親不同意,他就直接動了手,對自己的母親又是拖拽又是毆打。

這一幕看得人又心酸又毛骨悚然。

作家武志紅曾在一本書中寫道:“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有太多的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

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

總是一味向父母、社會索取,永遠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像沒斷奶的嬰兒一樣撒潑、哭鬧。

巨嬰們,你們真的以為普天之下皆你媽,誰都得慣著你啊?

這個奇葩的群體,自私到了極致,不尊重規則,漠視他人的感受。

當這個社會被遍地的巨嬰包圍,想想該有多可怕?

每一箇中國式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對過度溺愛的父母

在嬌慣、寵愛、百依百順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享受和依賴,沒有獨立成長的能力,他們不會對父母的付出有絲毫的感激,反而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他們會認為自己半世的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

物質上啃老、精神上未斷奶,都是不獨立的表現。

父母能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獨自承擔他的人生。

那些事事代勞、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

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8歲時你沒教他繫鞋帶,20歲時他的確學會了。但20歲明明已經應該打工賺錢養自己了,他卻只學會了繫鞋帶。

中國式巨嬰,父母尚可容忍,而社會卻沒有那麼仁慈。

是時候放手了!

否則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會成為他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