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八歲,父母就準備婚房,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SO?

週末,朋友小辰去找房子,遇到一房東,發現她要出租的房子是買給她8歲兒子的婚房。

8歲,婚房……

遇到這樣的事,任誰的好奇心,也會被勾起。一番交流之後,朋友得知了原因。

房東夫妻為了工作,把不到兩歲的兒子送回老家,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才接了回來。

為了補償兒子,彌補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夫妻倆使盡了辦法,甚至提前買婚房,就是想讓兒子知道爸媽對他有多好。

可兒子對爸媽的一切討好,並不領情,一直是冷冷淡淡。

“有的時候感覺這兒子,好像不是我的。”媽媽很無奈,卻又不知所措。

最讓她傷心的是,學校老師告訴她,她兒子在學校自由散漫,不聽管教,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兒子回家後,她想管教一下,勸誡幾句,誰知兒子立馬炸毛:“你憑啥管我,以前我不是挺好的!”

小辰聽完,唏噓感嘆。

在房東兒子的世界裡,只有爺爺奶奶還有鄰居玩伴,父母對於他來說,只是電話那一端,承諾給他買玩具的“陌生人”而已。

親子關係裡,出場順序真的很重要,它決定了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看過一個國外街頭採訪的視頻。

一位記者,當著小朋友父母的面,問了一個稍顯老套的問題。

“爸爸和媽媽,你最愛誰?”

幾乎清一色的回答是“媽媽”。

當一兩個孩子說爸爸媽媽都愛時,記者就會問下一個問題:

“如果天上突然掉下來一架鋼琴,砸到爸爸或者媽媽頭上,只能選一個,你會選擇砸誰?”

“如果殭屍要吃掉你爸媽其中一個,你希望誰會被吃掉?”

對於孩子來說,真是直擊靈魂的拷問啊!

結果,孩子全部指向了爸爸,無一例外。為什麼有些爸爸們不像媽媽一樣深得孩子歡心?

原因很簡單,誰陪伴的多,誰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高,孩子就跟誰親。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票選,在《媽媽是超人》裡,主持人問安迪:“家裡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黃聖依自信滿滿地說:“肯定是媽媽吧。”

然而安迪不假思索的答:“奶奶。”

安迪3個月大的時候就由奶奶帶,一直帶了3年,祖孫倆感情特別好,安迪小時候第一次開口說話,叫的就是奶奶。

當安迪得知,他要離開奶奶去北京和媽媽一起生活時,他強忍淚水,眼圈泛紅,眼裡全是對奶奶的不捨。

與媽媽黃聖依在一起時,安迪渾身每個動作都透露著對黃聖依的拒絕。

前期節目裡,安迪沒有叫過黃聖依一次“媽媽”,始終和她保持著一米的距離;

互動環節裡,安迪不願跟她一起照大頭貼,不願意給她挑衣服,後來在黃聖依的軟磨硬泡下,安迪終於給她挑了一件衣服,那是一件綠色衣服,因為他討厭綠色...

而黃聖依與安迪在一起時,她渾身每個動作也都透露著對安迪的不瞭解。

入學考試環節時,要考媽媽對孩子的瞭解程度,黃聖依只得了28分。

孩子才八歲,父母就準備婚房,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SO?

尹建莉老師說過一句話,我深刻認同。

“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

有時候,你來晚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容納不了你了,也許你會擠進去,但那情景,絕對不是你希望的那樣。

孩子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並不會因為你是孩子的父母就變得無可取代。

孩子心裡跟明鏡似的,他的眼神,行為,語言,都不會說謊。

對他而言,誰先闖入他的心裡,他就愛誰。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是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對於孩子亦是如此。

縱然是短暫的溫暖,卻也可以成為孩子一生的羈絆。

當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你偏偏沒有出現,如果此時有人出場,填補了位置,會怎樣呢?

電影《小偷家族裡》偷偷給出了答案。

小女孩由裡是阿治在回家路上撿的小孩。

回到阿治家中之後,由裡剪短了頭髮,改名為“玲玲”。從此,生活在一個沒有血緣關係,拼湊起來的六口之家裡。

在這個家庭裡,有人會喂她吃最愛的年糕;有人會變魔術逗她開心;有人會“偷”漂亮的黃色裙子給她;有人走到哪裡都會帶著她......

他們給了她最需要的愛和寵溺。

所以當新聞報道了“由裡失蹤”的消息時,由裡沒有一絲開心,甚至有些害怕,害怕他們將自己送回原來那個家。

原來那個家裡,只有冷漠和忽視,只有空蕩的房子陪著她。

正如影片中奶奶所說的一樣:“不是我們留下了由裡,而是她選擇了我們,是她自願留下來的,自己選擇的比被迫接受的更堅固。”

他們給了由裡前所未有的愛和安全感,所以她寧願選擇小偷家庭,也不願回到親身父母身邊;

他們在由裡最需要愛的時候,恰巧出場,在由裡心中,他們便是最重要的人,最大的羈絆。

在孩子的成長軌跡中,你總是覺得缺席,遲到了都沒關係,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可時間一久,父母的意義在孩子心裡也就慢慢淡化。等他長大了,他也就不需要你了...

你會發現,有太多父母,敗在了出場順序上。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有人說,父母的最大難題就是沒有時間。

為了工作,不得不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養,丟給親子機構養,全都是無奈之舉啊。

真的是這樣麼?

看到一個新聞,也許會給我們啟發。

龔媽媽的工作經常需要出差,當她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時間陪孩子後,她決定每次出差都給孩子寫信。

“小時候通訊不發達,父母常常在家裡給我留字條,告訴我飯在鍋裡,或者抽屜裡有幾毛錢,自己去買包子之類的,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溫暖。

當我做了媽媽,因為出差要離開兒子,便希望兒子也能感受到我曾經感受過的溫暖。”

這一寫就是4年,信件超過100封。

信的內容是什麼呢?

都是孩子最喜歡的“尋寶”闖關遊戲。

“當你醒來的時候,媽媽已經在飛機上了,媽媽的目的地是井岡山。你知道在中國的哪裡嗎?去地圖上找吧。”

每封信都精心設計,每封信都透露著母親的用心。

母子倆雖然有著最遠的距離,但卻有著最近的陪伴和最溫暖的關懷。

不要再抱怨沒時間陪伴孩子了,只要花心思,再短的相處時間,孩子都會欣喜若狂。

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臨時“退場”;

不要在孩子“場內”人員滿員時,再費心思擠進去。那時候,真的晚了。

記得戴安·倫曼斯有一首小詩寫道: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少用眼睛看錶,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會多拇指豎起,少用食指指點

我會拿出更多微笑給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更多地遠足,放飛更多的風箏

我不再扮演嚴肅的角色,而是認真地玩耍

我會成為孩子的玩伴,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我會多擁抱,少拉扯

我不再追求對權力的愛,我會效法愛的力量

如果---

如果,已經沒有如果,

我不再後悔過往行動,從當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