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臺劇最近有些優秀的不像樣。

近期大熱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知道你們看了沒。

這是橘子君為它寫得第N篇文章。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短小精悍,一共十集。

從第一集到第八集,橘子君是跪著看完的。

劇情和反思一集比一集深入,甚至顛覆大多數人的常規思維。

故事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開始的,三個與這件事相關的參與者,也是三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

豆瓣9.4,高分不是沒有理由的。

故事的巧妙,就在於社交媒體的鏡頭沒有把事件只對準一個層面,而是處在上帝的視角,將三個角度三個家庭的生存狀態與心理完完整整呈現出來,沒有是非對錯,更沒有偏袒的指向性,一切都在於個人的理解。

受害者家屬宋喬安,加害者家屬李大芝和她的父母以及為嫌疑人辯護的律師王赦。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宋喬安作為受害者的父母,陪兒子看電影中途離開一陣後,母子永遠天人相隔。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這成為她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憎恨加害者以及加害者的家人。

在她的心裡認為,加害者該死,同時加害者的家人也該受到某種懲罰。

這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會潛意識的認定這種危害社會的殘渣死有餘辜,而如果不是他們的父母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責也不會讓他出來禍害社會。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這種心理,沒錯。

再來看加害者的家人,在隨機殺人案發生之後,他們只在鏡頭前出現過一次,而後就是長達兩年的神隱。

媒體對於他們的態度,更多的偏向於“逃避”這類詞。

當所有人認為他們在某個地方過著平靜生活的時候,只有上帝,也就是我們才真正瞭解到,作為加害者的家人,每一天的生活度日如年。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而為了能讓20出頭的女兒迴歸到正常人的生活,迫不得已改了名字。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加害者的父母則每日辛苦賺錢、攢錢,開始了漫漫的還債路,內心始終無法釋懷,用兒子犯下的罪過懲罰折磨著自己。

即便是改頭換面的李大芝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心也沒有一刻是安逸的。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但他們有錯嗎?

沒有。

可輿論和媒體,因為傷害不到在高牆內的加害者,而將刀子扔向他的家人,他們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再者就是辯護人律師王赦,他的職業是被萬人嫌萬人罵的,甚至是她的老婆拿出離婚作為威脅。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在沒有看到這部劇之前,大多數人在網上看到某某殺人犯還有辯護律師的時候,幾乎是一臉問號吧。

為什麼這種垃圾還有律師要為TA辯護?是收黑錢了嗎?

但是,他的辯護只是秉承著自己職業的操守,一味的判處死刑對這種案件的減少起不到任何作用,找尋源頭才是遏制案件有效的方法。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他們是罪人,但不一定是壞人。

每個人的成長有太多的因素干涉,或是家人或是社會或是學校,只有深挖TA們背後殺人的理由,才有可能避免未來更多同類型事件的發生。

殺人,只是扣動扳機那麼簡單;可殺人,絲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想要幫助這個社會,幫助更多患病的加害者,有錯嗎?

好像沒有人有錯,只是站的立場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罷了。

之所以這部臺劇會讓橘子君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就是它深深地探討了一個問題——

如果當我們跳出我們既定的思考圈來看所有的事,是不是沒有壞人與好人的區別?

每一個人在龐大的社會體系中無疑是渺小的存在,但每一個渺小的存在必然有改變社會走向的能力。

例如在網絡上的言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每集開頭都是網友鋪天蓋地的留言。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身處在網絡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化身一個“新聞臺”,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有支持你觀點的同道中人也有反對你觀點的對方辯友,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媒體的身份最為被動,獲得多數點擊量和閱讀量的途徑就是要快。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當整個社會處在一種“要快”“再快”“更快”的氛圍中的時候,新聞的真實性幾乎沒有。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談到一個案子。

網絡上擁有百萬粉絲的某個紅人毫無徵兆的死在家中,前一晚還開心的直播吃髒髒包。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除了正常報道之外,媒體還提到了她曾經與男友發生爭吵的事。

請看新聞的標題——昨晚與馬姓男子爭執,疑情傷想不開。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這種模稜兩可的新聞標題將網友的猜測引到了她的男友身上,網友的怒火瞬間齊刷刷地對準這位馬姓男友,質疑聲討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女朋友。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這種事我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媒體工作者的不求證網友的無腦跟風,沒有根據的新聞揣測和沒有證據的謾罵已經是常態。

鮮少有人質疑這種日常,但臺劇能夠保持清醒將事情的正反面剖開給所有人看,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著微小的努力,重塑著這個社會。

我們即是輿論的參與者也是輿論的旁觀者更是輿論的受害者,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包括我們相信的媒體、民主法治,都是正確的嗎?

正義的天平沒有傾斜過嗎?

王赦前前後後調查了兩年李大芝哥哥隨機殺人的動機,但就在事情快要明朗前法務部突然要對犯人執行槍決,他的辯護律師和家人對此完全不知情,第一知情人是媒體。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在大多數90後的印象中,包括橘子君在內,對臺劇最深的印象就是那些偶像劇。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但近幾年臺劇開始急轉風格,深挖人性。

不知你們還記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嗎?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它對準的是家庭和教育,改編自家教老師吳曉樂的同名書籍,這是她把擔任家教期間,自己目睹聽聞的各種因教育而扭曲的親子故事編寫了成書。

它討論了一個很深刻的話題,是否孩子要按照家長的喜好成長?孩子是否在某些時刻是家長操縱的傀儡?

十個小故事充滿了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

每每看到這種臺劇,總是在想,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拍出這麼有深度的劇?

整日陷在不停的翻拍、吃老IP的泥潭中,找流量小生撐撐場面,濾鏡往死里加,媽惹是在幹嘛?

而且翻拍的還都是臺灣2000年的劇!臺劇都在思考人性了,我們還停留在翻拍!

趙敏都已經開始關注人性了,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不停翻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