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公元七世紀時,世界格局發生了一次重大調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以風捲殘雲之勢,將波斯帝國給滅了。當時正值大唐王朝鼎盛時期,和大唐一直有互動的波斯帝國王族後人,曾三次發出請求,希望唐廷可以遣兵援助。

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史載“波斯,居達遏水西,距京師萬五千裡而贏。”唐朝的1裡≈0.4158公里,如果徒步從長安出發,大概需要走6300公里。對於一支步兵部隊而言,再快也得差不多1年時間,中途得休息吧。如果是騎兵,就需要大量糧草供應,而且還要兼顧作戰目的地的水土問題,當時大唐王朝是李治主政,和他父親相比,似乎英雄氣概短些,不過決斷力還是不差。

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第一次請求

公元637年,阿拉伯帝國開始對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發動總攻,持續圍攻其都城泰西封,城防被攻破後,國王帶著一幫波斯貴族,不得不逃亡到中亞。公元651年,國王被刺身亡,波斯帝國自此宣告滅亡。流亡的波斯貴族們,滿心想著復國,並且還希望唐朝能夠幫助他們。

其實那時波斯還毗鄰一個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為何這些波斯貴族將希望寄託於唐朝呢?應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國力。那時唐朝的疆域領土大概為1076萬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時大約有8000萬,長安的常住人口超過百萬。7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在往下走,實力最強盛時國土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人口大概在千萬左右。兩廂一比較,自然見高下。而波斯帝國,領土和人口數量和東羅馬帝國接近,也就排名第三吧。

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第二就是友誼。波斯和中國的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由於戰亂,官方層面會停止互動,但是民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一直都有持續進行。南北朝時期,薩珊王朝派出的使者多達10餘次。隋煬帝時期,波斯派使者入貢,唐朝貞觀十二年,又派使者入貢。

李治對此請求的回覆是:“高宗以遠不可師,謝遣。”這個路程真的遠,長途跋涉去作戰,是兵家大忌,何況連個據點都沒有,阿拉伯軍隊又是士氣正旺時,真的派兵就是明擺著被人打。這無關什麼交情遠近問題。不過面對拒絕,波斯王子卑路斯並沒有放棄希望。

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第二次請求

卑路斯在吐火羅的幫助下,收復原波斯東部的部分失地,呼羅珊地區,又建立一個政權。不過好景不長,阿拉伯軍隊又來了。卑路斯第二次向唐廷求助。這一次李治倒是點頭了,直接設置波斯都督府,都督就是卑路斯。這個意思非常清楚,此地以後就是大唐照看了。

這時唐廷為啥同意了?這時唐朝的疆域又擴大了,離著呼羅珊地區相當近。公元661年,唐廷將西突厥平定後,在這片土地上設置了兩個都護府,西邊的疆域幾乎接近鹹海和裡海。這時再設置波斯都督府,等於將疆域連片了,這對於唐廷而言,就是舉手之事。至於這波斯都督府的選址疾陵城究竟在哪,伊朗還是阿富汗境內,一直有爭議。就以目前這兩國的領土平均數來算,前者為164萬平方公里,後者是60+萬平方公里,當時唐王朝不費啥氣力,瞬間就獲得了百萬領土。

不過唐廷並沒有派兵駐紮,這個都督府存在的時間很短,不過12年。公元673年,卑路斯逃到唐朝京城長安避難,李治對他還蠻好,給了他一個官銜,右武衛大將軍(三品官),人家哪想在一個異國做官啊,心中只有復國一事,於是又再一次提出請求。

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第三次請求

卑路斯有個兒子泥涅師,一直在長安當質子,這一次的請求唐廷同意了,還派出裴行儉率隊護送泥涅師回國,希望可以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不過裴行儉來到碎葉城後,就掉頭了,讓泥涅師自個回去,理由還是那個,這路程太遠了。(碎葉城,如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附近)

泥涅師在吐火羅一帶流亡了20多年,跟隨他的部將都漸漸散去,復國真的只是心中一個念想了。公元709年,他又折返回唐朝長安,朝廷也給了他一個官銜,左威衛將軍。此後他就再沒離開過唐朝。

波斯帝國在亡國前,曾三次請求唐朝援助,唐朝瞬間增加百萬領土


小結

唐朝對於這三次請求,基本都堅持一個認同,路途實在遙遠,派兵援助風險太大。不過曾經設立的波斯都督府,倒是讓大唐王朝的西部疆域,再一次擴增到歷史新高度,這也讓大唐王朝的影響力外延至如今的伊朗和阿富汗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