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作為唐山人,對於我們經常掛在嘴邊、耳熟能詳的鳳凰山、大城山、彎道山、小山……這些地名的來歷,你可能不一定知道了。今兒,就為大家蒐羅出不少,快瞧瞧,一起漲姿勢吧!!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1鳳凰山

鳳凰山原為雙鳳山,主峰海拔88米,因山形如鳳凰展翅而得名。另有傳說,鳳凰為了救百姓捨命打敗禍害惡龍落地變成了這座鳳凰山,守護這方百姓。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2大城山

最初的名字叫唐山。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平煤礦選址於唐山南麓,鑿井挖煤,才使得唐山周邊村落逐漸繁榮成市,並最終以“唐山”定為市名。為防止政區唐山與地貌唐山的混淆,根據唐山山上曾築有石城的記載,就把唐山更名為大城山了。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3彎道山

原名“豌豆山”,因陡河在這裡打了個彎兒,漸漸地,就變成了“彎道山”了。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4小山

小山本無名,乃是大城山餘脈的類山凸起,像山又不是山,故周邊俗稱小山兒,從山字有兒話音來看,證明人們從不認為“小山兒”是正宗的山。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5西山口

源於西山。以前唐山市很小且侷限在礦務局周圍,故鳳凰山也曾稱為西山、大城山稱為北山。西山口乃西山東出口,由此上坡向西經原西山路可直奔鳳凰山(西山)。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6西北井

源於以前開灤開鑿的大城山西麓礦井。此井位於唐山礦西北且較唐山礦小,故稱為西北井或小窯。西北井早於日本時期廢棄,井眼改為開灤水廠,絞車房及辦公用房後被西北井小學和開灤牛奶房利用,塌陷坑即現鳳凰山北的小窯大坑。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7釣魚臺

傳說唐太宗東征駐兵唐山時,曾到今大城山北側河岸邊觀賞風景,放線垂釣,後這裡稱釣魚臺,名稱沿用至今。

08溝東

復興路是日本投降時修的,原啟新南門經地道橋至萬里香段曾是大溝,故將東側地段稱為“溝東”。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09小窯馬路

小窯馬路是由唐山礦通往西北井(小窯)的馬路,與鐵路並行。

10荷花坑

昔日,馬家屯莊東有一條開平礦務局的排水溝。居民在該地開挖一個池塘,引溝水注入塘中,並築一堤,把池塘隔開,堤南栽蘆葦,堤北種荷花。環池塘種洋槐。夏日,遍池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遊人休息勝地,稱之為荷花坑。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11缸窯、西缸窯、東缸窯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汾州府介休縣司東村田家、范家陸續遷徙來到彎道山,燒製缸盆。此後這裡移民漸多,形成村落,名為缸窯。在彎道山東北3華里處,有個上村、下村,也有來自山東山西的移民落戶。其中,秦家先祖秦寬自明永樂年間從山東棗莊至此,到明嘉靖年間已成當地富戶,有土地30頃之多。後同鄉常家也遷於此。因兩家在原籍均以製陶為生,合併一處,便重操舊業。由秦家出資建窯,常家做制缸師傅,辦起了窯場。到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會做缸的楊家、裴家也相繼從山東棗莊遷來。自此,這裡也成了缸窯村。兩個缸窯村,為了區別,在彎道山的就叫“西缸窯”,在東北面的就叫“東缸窯”。東、西缸窯600年,就成了唐山陶瓷業的根基。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12陡河

陡河起源於冀東北部山區,古稱封大水,全長121.5公里。陡河雖不長,卻是自源並直接入海河流,橫貫冀東。陡河從山地到海洋,河道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故而稱陡河。

13喬屯

喬屯,是唐山最早的“村落”,建在大城山南麓的坡地上。村子東面下坡就是陡河,河上有橋,是通往開平鎮和灤州重要通道,所以喬屯最初叫“橋頭屯”。是明朝的衛所軍卒曾在河畔屯田、建立屯堡而得名。今日所稱喬屯的喬,是以姓氏的喬替代了河橋的橋。

荷花坑、彎道山、小山、西山口這些唐山市地名咋來的?

14培仁裡

經調查考證,它的得名大致源於1922年底開灤五礦大罷工結束後。那時,社會上譴責開灤外國資本家鎮壓工人的活動仍在繼續,鬥爭熱潮不斷掀起,使開灤外國資本家惶惶不可終日。為緩和矛盾,外籍總礦師杜克茹決定改良勞工政策,興辦開灤教養院,收容一些殘疾礦工及其家屬,由喬屯天主教堂管理,聘請薛馥淵擔任名譽院長。

教養院越辦越大,到1926年,共盈純利13,636元。為擴大產業,薛神父會同王錦章用此款先後建起仁愛育嬰堂、培仁小學、培仁中學等設施。從此,喬屯西北側開始有了培仁之稱。與此同時,杜克茹大肆吹噓惠工事業,力圖通過建築少許工房,籠絡現役礦工及其後代,成為給開灤“提供熟練勞工的永久來源”的基地。由於工房靠近教會慈善機關,且培仁符合杜克茹心理,工房區便被命名為培仁裡。

(圖文來源:長城網唐山頻道;唐山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