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第二講 銀元的幾種歷史鑑定的方法

我國從清代光緒十六年(公元 1890 年)正式開始製造銀元,隨後在市面上廣泛流通。

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因此,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 通領域裡佔有重要地位,也廣受老百姓喜愛。真銀元其幣面顏色潤白,圖案自然清晰,色澤 細膩豐富,輕輕敲擊時有餘音產生。而偽品不論造假者制幣技術多麼高明,製作過程多麼細 致,也不可能達到真品那樣圖文流暢,字體優美。其實偽品存在眾多缺陷,只要我們掌握一 定的鑑定方法並加以細心對比總結,銀元的真偽還是可以辨別的。

一、觀色澤

拿到一枚銀元,首先要對它的色澤進行觀察。一般真銀元的含銀量都在 88%以上,其色 澤潤白柔和,擦去表面汙垢後,有很強的光澤。而對於成色較低的假銀元來說,其色澤暗淡 無光,顏色為白灰帶青色或發紅或發黃等。

二、稱重量

白銀的比重為 10.5,低於黃金、白金比重,而高於銅、鉛、鋅等其它普通金屬的比重。一 次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的銀元或民期間袁世凱像、孫中山開紀念幣等,一般重量都在 25.5 克 至 27 克之間,一兩銀元的重量為 36.31 克左右,真銀元的誤差不會超過 0.4 克。而假銀元都摻 入了較大比例的銅、鉛、鋅等其它金屬,知道了不同金屬的比重,只要用同等體積的假銀元與真銀元比較一下,用手指輕輕一掂,就會發現假銀元輕,真銀元重。用天平稱稱,假銀元比真銀元 輕 2 克至 5 克。 真幣一般足重,壹圓銀元的重量平均為 26.5 克,經過流通損耗也應該不低於 25 克。而 假銀元一般不足重,或是加大加厚導致超重。(甘肅版袁大頭和四川銀幣等地方私鑄幣除外)

三、聽音韻

這是鑑定銀元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我們要熟悉真銀元的聲音。其方法為用拇指和食指 兩指甲尖對卡銀元中心,用中指拖住銀元中部,再用另一枚銀元撞擊。凡是真銀元,敲擊後 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通透悠長,給人沉穩之感。而假銀元此時發出的聲音尖銳短促,有些 還刺耳,非常的不自然。對於一些挖補的銀元來說,其聲音會變得低啞。聽銀元的敲擊聲可 進行初步鑑定,再結合其他因素進一步鑑定。

四、看外形

銀元的一些硬件標準達標了,有了一眼真的感覺後,就要對銀元做進一步的鑑定了。而在我看來,看銀元的外形就至關重要了。

(一)看圖文

真銀元都是採用壓力適度的衝壓機械,有的甚至是採用壓力達上千噸的機器壓製而成, 而假銀元鋼模製作質量較差,壓力又不足,所以真銀元文字流暢,圖案清晰,深淺適度,立 體感強,假幣則不然。

(二)看包漿

我國是從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期廣泛使用銀元,距今已有百年曆史,在這百年當中,銀元 表面會相應產生各式各樣的狀態,而這層表面的狀態就是包漿。銀元的包漿實質上是銀元表 面自然氧化後所呈現出來的光澤與機理效果。銀元表面長時間與大氣、水分等物質相互作用, 與織物、皮膚等物質相互摩擦,其表面所產生的光澤與機理效果潤澤、自然,體現銀元的質 感之美。包漿又分為傳世包漿和生坑包漿。傳世銀元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其顏色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慄殼色等;生坑包漿主要是其埋藏於地下而形成的,主要有銅綠色、鐵紅色、鉛黑色等。而偽品的包漿是故意做舊的,比較膚淺且火氣重。銀元歲月悠久,大部分表面有 流通痕跡,磕碰在所難免,有很多細小的傷痕,尤其是邊緣磨損痕跡明顯。還有一種因保存條件好,在保存時銀元品相就很好的銀元會留有銀元出廠時的原始光澤,稱為“原光”,其中保存時密封性高的原光通常為乳白色的粉狀光澤,保存時略透氣的原光則是金色光澤。

(三)驗邊齒,是最關鍵的方法

驗邊齒是鑑定銀元的重中之重。假銀元做得再好,其邊齒始終過不了關。銀元的邊齒也 可謂種類繁多,有直齒、橄欖齒、宣三齒等等,雖種類繁多,但凡是真銀元,它都是經過高 壓處理,其邊齒一定密度很高,細緻勻稱,規整劃一,齒壁堅挺。而偽品的邊齒則很粗糙, 參差不齊,齒壁無力,有的還有局部修挫的痕跡等。

五、測密度

首先測試一下銀元的重量,如 26.7g,然後準備一個瓶子放在電子秤上,去皮重,將錢幣用 鑷子夾住,浸沒在水中,水排開的體積為 2.6,那麼密度=重量/體積,再去對比是否達到 10.5 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真銀。例如:白銅的密度:8.9,白銀的密度:10.5,黃金的密度:19.3, 鐵的密度:7.9

銀元作偽大體有翻砂、挖填改刻等手段。在這裡,與大家著重談談改刻品。所謂改刻品,就是把普通的真銀元改成珍稀的銀元,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改刻的手段主要有挖補、鑲接、拼湊等方法。舉個例子,錢面有“本省”二字的湖北省光緒元寶存世量稀少,藏家要想獲得,必須花大價錢。偽造者就利用普通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來進行改刻,颳去背面的長花星,並在此位置鑲嵌上用銀片製成的“本省”二字,這樣普通銀元搖身一變,就成了珍稀銀元。但是,遇到這種銀元,其實只要用高倍數的放大鏡仔細觀察,尤其是看“本省”二字及周圍,還是可以發現鑲嵌上去的痕跡。此外還要提醒廣大的收藏愛好者,銀元的收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挑選銀元時一定不能過分的追求品相,畢竟已有百八十年的歷史了,或多或少都有些磨損(“原光”幣另當別論),當你拿到一枚完美品相的銀元時,就要注意了,這也許就是一個陷阱,一定要仔細斟酌。從前,我就因太過追求銀元的品相而吃過虧,這一點也是深有體會。

鑑定銀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實物,真幣要看,假幣也要看,還要熟記真銀元的基本特徵,有了一定的接觸後,還要對銀元的版別進行了解。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學習和親身實踐一定可以做到去偽存真,讓假幣真正遠離市場,從而推動錢幣收藏的蓬勃發展。

順便提一下“翻砂澆鑄法”:有朋友說,翻砂銀元不就是假幣嗎?對。

1889 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開啟中國“機鑄”銀圓之門,由於採用機器衝壓法鑄造,因此造出的銀圓、銅圓字體清晰,地章平滑,圖案精美。隨後徹底取代了中國傳統的翻砂鑄幣工藝。

翻砂在後來相當長的時期成為銀幣造假的重要手段。但是……並不是所有翻砂幣都不能流通。(真銀老私和非銀或低銀老假還是有區別的)。

在偏遠地方,當時,這些地方還沒有銀圓兌換的銀莊,為了把不便流通的生銀、元寶、銀錠等製造成銀幣,就出現了銀匠採用傳統的翻砂鑄幣工藝鑄造的銀圓,換取一些利益,根據記載,城市兌換 120 枚銀圓,需 1 枚銀圓的加工費;翻砂澆鑄法鑄造的銀圓其特點是:邊齒處存留的“澆注口”,幣面存在砂眼和流銀線,邊齒後加工。翻砂澆鑄法在解放後就基本絕跡,現在造假都不採用該方法,這種工藝成本高,不便大加工。

翻砂澆鑄法

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翻砂銀元

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銀元辯偽和鑑定(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