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st”影評—— 書寫歷史的初稿,每個人都應心懷敬畏

“The Post”影評—— 書寫歷史的初稿,每個人都應心懷敬畏


時代的轉輪飛速運轉,在人類的里程碑上刻下一筆又一筆劃痕,或沉痛、或激盪、或振奮人心……而唯一不變的是,此時此刻又站在里程碑面前的我們,拿起書寫者的接力棒,將文明延續下去。

2020被人們寄予厚望,是書寫下一個十年畫卷的起筆,但誰都沒料到這一筆竟是如此沉重。新冠病毒的襲來讓中國乃至世界都敲響了警鐘,蝗災、澳大利亞火災、美國流感……我們與大自然的博弈越來越焦灼,人們被迫按下暫停鍵去接受這個教訓。

在這場與肺炎的抗爭中,人們與真相的博弈被一次次推上風口浪尖。隨著媒介的快速發展,人們與真相似乎越來越接近,而媒介像是一隻無形的手,將無數關係網粘合在一起。但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部分浮躁的大眾,人們的情緒被點燃 ,宣洩口變得紛繁複雜。在人人記錄的時代,很多人表示

“當我越接近真相,我越害怕真相。”

媒介作為話筒,被社會給予了重要的責任。回看電影《華盛頓郵報》,就是對當時《郵報》及其一眾新聞界同行所捍衛的新聞自由和透明政府的禮讚,讓人不禁熱血澎湃、肅然起敬,同樣從影片中感受到當時人們尊重歷史,與 fake news (假新聞)勇敢博弈的偉大。

在網絡高度發達、信息爆炸的今天,輿論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對社會起著愈發不可忽視的作用。身處在這個信息時代的我們都被牽扯進來,或是一個轉發、一個評論、一個表態,每個人都不可能變成一個完全的旁觀者。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而書寫歷史的初稿,我們每個人都應心懷敬畏。

01. 聚焦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1971年五角大樓洩密事件。當時的大報《紐約時報》率先拿到了五角大樓的機密文件,是要披露一件歷經四屆美國總統任期、長達三十餘年的龐大掩蓋事件。但當報道發出後,政府便向法院要求禁止刊登,法庭允諾,頒佈了禁令。

《紐約時報》 迫於政府壓力便停止了後續的報道,而此時知道部分真相的美國群眾,已經激起強烈的憤慨,要求政府給出事實的真相。

緊接著,《華盛頓郵報》通過同一個線人拿到了一手資源,但這對當時的《郵報》來說,可以稱得上是“燙手山芋”:《郵報》在當時沒有《紐約時報》影響力大,同時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報社老闆格雷厄姆正準備將她的家族企業上市。

而此刻如果《郵報》明知與政府作對,還要堅持去發這則新聞,不僅會面臨潛在的入獄風險,還會遭受法院審判及政府的行政壓制,連上市的生意也要被擱淺。

就在面對披露真相、承擔風險的關鍵時刻,《郵報》內部分成了兩派,報社的法律顧問竭力反對,他斷定在《紐約時報》的示範下,《郵報》鐵定被關,甚至還有可能會集體被捕。而另一派是報社的資深編輯,他們稱“不刊登,就辭職”,堅持要通過自己給群眾傳遞真相。二者焦灼不下,選擇權被推回了報社老闆身上。

“The Post”影評—— 書寫歷史的初稿,每個人都應心懷敬畏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保護出版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老闆格雷厄姆斬釘截鐵地說“Let's go. Let's publish.”。

《郵報》最終將真相披露,糾正了歷史的畫筆。在此後與政府博弈的法庭上,他們也取得了勝利。

電影裡有一句話讓我肅然起敬——即“新聞是歷史的初稿”。人們需要堅守正義,媒體人也應堅定這一信念,並將其奉為宗旨。

02.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發聲

《郵報》真切地還原了那年六月神經緊繃的幾周時間,而新聞也一直在歷史的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傳統紙媒到新興媒體,媒介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接收與傳播速度日新月異,有更多的聲音被“聽見”,人們的觸手也伸向事物深處。但無疑,我們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

可以說,我們現在進入了“後真相時代”。“後真相時代”即對真實事實的消磨,多重主體發聲、觀點跑過事實,人們通過碎片的新聞拼湊、想象事實原貌。同時,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主體發佈虛假信息,我們都陷入到信息漩渦及信任危機下的傳播迷局當中。

“The Post”影評—— 書寫歷史的初稿,每個人都應心懷敬畏


這個時候如何辨別、如何發聲就顯得異常重要。在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期間,除了紙媒發表深度報道,也有無數個市民為我們記錄事物原貌。人們利用輿論的力量,將很多黑暗的事件推上風口浪尖,暴露在公眾面前,最終得到了更好的結局……在這場信息戰中,媒體的作用被髮揮得淋漓盡致。那我們在信息潮流中應該怎麼做?

· 我們應感同身受。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判報道,要給予記錄者以敬意。無論是記者還是普通的人們,都是時代瞭望者,在危機面前,他們與醫生一樣不怕生死,與戰士一樣不怕戰爭炮火、兇惡險境。有的記者每天都在記錄不幸,他們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真切的文字,向更多的人傳遞生命的可貴與偉大。

· 我們應理性客觀。在看到事物時,首先要確認其來源。面對煽動性文字時,需提高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力,自己把好第一關。同時要敢於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也是其中必要的一環。盲目的跟風者永遠比不上“遲緩”的思考者。

· 最後,我們還應保持樂觀。隨著技術手段更迭、人類文明進步,真相沒有以往容易藏匿,總會大白於天下。所以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應想著怎樣去掩蓋它,而是怎樣更好地解決問題。社會的合力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佳動力。我們有“發聲”的權利,也要同樣守好“傾聽”的責任。

除了在媒介所搭建的世界,甚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處理各種信息,如何判斷、如何守住自己的防線,是每個人都應學會的功課。修煉自己鑑別信息的能力,成為自己領域的KOL,讓理性的聲音傳播得更遠。

03. 認同自己,常懷敬畏之心

在這部電影中,除了人們對真相窮追不捨、對言論自由的強硬捍衛,讓《郵報》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還要看到背後的報社編輯們對工作強有力的認同和負責。

影片中當他們終於拿到“五角大樓文件”,郵報的記者們在週日上午便前往報社總編本·布萊德利的家中翻閱文件,他的書房變成了一個編輯室,客廳也變成了律師會議室。4000多頁沒有順序的資料,需要在10小時內毫無紕漏地找到新聞點並寫出稿子。在這間臨時編輯室裡,團隊有效地協作著,每個人都堅信自己將這份真相發表出來是正確的,他們全身心投入其中。

正是《郵報》聚集了這些心懷抱負的編輯,他們有自我判斷力、自我認同感,也敢於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最終贏得了對手的尊重、社會的尊重、行業夥伴的尊重。同樣到了今天,我們無論是幹任何事情,都要對自己的事業保持高度認同感。當意料之外的時刻來臨時,我們依舊能秉持初心,做出重要決策,打出漂亮的成績。

“The Post”影評—— 書寫歷史的初稿,每個人都應心懷敬畏

我們無數人為了自由及自己的事業奮鬥終身,但每天都是逆水行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需要我們去應對。刻舟求劍的精神聽了太多遍,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認準目標,全員齊心協力往一個方向使勁,才能到達彼岸。

同樣,在這一路上我們以自我為起點,鏈接了一個又一個圈層,激起一層層漣漪。在信息密集、高度交互的今天,更需要理性地傳遞自己的聲音,同時高效地完成信息的交互,還需要對自己的言論及行為負責。

《華盛頓郵報》這部電影就提醒了當今的人們,“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應演變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書寫者,都要常懷敬畏之心”。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做要盡力,想要深刻。認真書寫每一筆、記錄好每一個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