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在李广自己还是卫青?

夏侯晨光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英勇善战令匈奴闻之丧胆。但是,终其一生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这就是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由来。李广也因此成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的代表。那么“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在李广自身,有三个方面:率性而为、心胸狭窄、运气不好。

率性而为的李将军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景帝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曾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而紧接着的评价却是“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样的作战方式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为将军后,倘若还置大军于不顾,自己奋勇杀敌,便难免落败。所以,李广虽然杀的敌人闻风丧胆,但他带领的部队却常打败仗。

汉武帝时,论赏封侯的标准是斩获敌首上千,李广一生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与他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同样出征匈奴,却多次斩获敌首数千以至上万;同样带兵经过雁门关,却没有像李广一样中敌人埋伏损兵折将,而是领兵有方,取得优势。据统计,卫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斩获首虏五万多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超过十一万级。这恐怕不能简单的用巧合来解释了。

心胸狭窄的李将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耿耿于怀,最后还是杀了对方,可见李广心胸不够宽广。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被封为楚王后,韩信却把当年侮辱他的那个人召来,不仅没有杀他还封了个军职。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曾迁怒于卫青,当场刺伤了卫青,但卫青却对此并未追究。可见,与上两位成功人士相比,李广的心胸气度实在不如,这也是他没有封侯的一个重要原因。

运气不好的李将军

李广一生的运气之差实在是令人唏嘘,他曾有数次封侯的机会,但阴差阳错竟然全都错过了。

  • 李广任骁骑都尉时,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讨伐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在那场战役中,李广夺取了叛军的帅旗,名声大震。回朝后,本应论功封赏,但由于李广私自收受梁王刘武授予他的将军印,而被景帝取消了封赏。
  •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李广出兵雁门关,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后他虽奋力逃脱,收集残部返回京师,但因部队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判斩首,后来汉武帝开恩将其贬为平民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后将军,出兵抗击匈奴。当时,很多统兵将领都立下了战功而被封侯,李广却一次敌人也没遇到,寸功未立,当然也没有封侯。

  •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兵匈奴。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兵围困,与匈奴兵激战之后,死伤惨重。这时张骞的救兵才赶到,协助他击退了匈奴部队。此次出击,李广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张骞责任最大,获罪贬为平民;李广被判
    功过相抵,也没有得到封赏。

所以,我觉得“李广难封”虽然是李广的悲剧,但其原因却主要在其自己而非汉武帝、卫青等人。之所以这么多人为李广叫屈喊冤,大概是因为李广的遭遇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这些人可能都付出了很多,最后却没有成功,但他们并不愿意检讨自己的问题,而是归罪于身边的同事、朋友或者上级,这难道不是古今同理吗?


林长风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后半句是说李广一辈子名气很大,却未得到实惠,始终没能封侯。导致李广难封的原因,表面上是卫青路线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西汉对匈奴的战略决策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事儿得怪汉武帝!而再往前追究,还得怪梁王、汉景帝!

策略转变造成军事经验失效

先来说说李广的名气为何大,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但也有说法是将龙城飞将连在一起读,指卫青捣毁匈奴龙庭的这件事。不论如何,李广飞将军的称号可是传扬了两千多年,这个称号还真不白给。

既然是将军,那在军事上一定有过人之处,李广开始建立军功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侵萧关,这是关中北面的一个险关要隘,李广就参与这次抗击匈奴的活动,并凭借出色的弓射技能斩获不少首级,由此进入军官梯队。
(李广剧照)


到了汉景帝时,晁错主持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李广跟着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立下夺旗之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但此时有个政治事件我们随后再说。

这件事之后,李广被调到上谷郡任太守,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汉家守卫边疆,防御的对象就是匈奴。李广守卫边疆的策略就是参照了赵国名将李牧的方法——坚壁清野,这是对付游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



但李广打仗除了坚守城池,还比较灵活,就是看到匈奴退去的时候,观察期阵型,如果比较散乱,一定会立即出击,歼灭一波后才回城。匈奴本来是抢东西来了,结果什么也抢不到还被追着打,所以都很怕李广。这也成就了李广的一次空城计,在旷野上硬是站着不动,咋退了几千多名匈奴骑兵。

但由此也能看出,李广是比较善于打防守反击战的,依托城池的坚固,拖垮匈奴骑兵的士气后,再一鼓作气的出击,这就是战国时期比较传统的守城战打法。

(汉武帝剧照)



到了汉武帝时期,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不在一味的送钱和亲,汉武帝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长城以北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防守反击战术即将失效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马邑之谋失败后,汉家于公元前129年,派出四路大军北伐匈奴,汉武帝寄希望最大的就是骁骑将军李广,他率军一万军出雁门,随后有车骑将军卫青率一万军出上谷、轻骑将军公孙贺率一万军出云中、轻骑将军公孙敖率一万军出代郡。


四路大军北上后,公孙贺兜了一圈无功而返,连个人影都没找到;公孙敖倒是找到了匈奴主力,结果被一顿胖揍,折了七千人;寄希望最大的李广更更惨,全军覆没后被匈奴活捉,通过装死挣脱才得以逃回;四路军中唯有卫青找到匈奴王庭所在地龙城,并斩杀了数百匈奴。

这场战争其实已经证明了,跟游牧民族打仗,老家伙们的经验只适合防守,并不适合深入大漠远征。卫青包括后来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战术的灵活,以及轻装奔袭的战争思想。老将军们总是想着稳住本阵,寻找机会,而年轻的将军却更敢于尝试动起来!



所以在漠北之战中,相对自由的霍去病,能够通过“闪电战”、“锥子战”的打法,一直打到蒙古肯特山一带,建立“封狼居胥”的不朽功业。

而位于西线战场的卫青,得知龙庭具体坐标之后,想让挚友公孙敖斩获头功,于是改变了既定军事部署,命李广改走东路迂回,公孙敖改领前军。这就相当于让李广迂回包抄,要知道在大漠中,一旦与中军分开,想要准确的迂回至集结地点,难度是很大的。李广也确实在迂回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集结的时间。


汉军在王庭周围与匈奴展开肉搏后,李广仍未到达指定地点,以至于匈奴王领着二百残余突围逃跑。待李广到达指定位置时,战争早已经结束,这位老将军也就带着对卫青的怨气自杀谢罪了。

在这件事情上,卫青有私心不错,因为当年卫子夫身怀龙胎引起了陈皇后嫉妒,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抓住卫青以示威胁,是公孙敖在屠刀下救了卫青。卫青只不过想通过漠北之战的头功来报答救命恩人,这并没有什么错,他不可能预料到经验丰富的李广会迷路。倘若李广按时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合力抓住匈奴王,李广封侯并不难。


站错队的原因

当年昌邑一战,李广陷阵夺旗吸粉无数,其中就包括梁王刘武。在梁都解围后,刘武就设宴接见了李广,想目睹一下将军的风采,而且还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信,这很明显是做给见死不救的周亚夫看的。

作为一个吃着中央俸禄的武将,接受了地方诸侯的将军印信,这个性质就比较恶劣了。但李广之所以接受了印信,主要是因为梁王是窦太后最宠爱儿子,而且汉景帝曾亲口承诺过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弟弟。李广此举动要么是想提前巴结下一任皇帝,要么是骑虎难下不敢不受。可事实上,汉景帝的承诺无非是为了削藩赢得支持,顺带着逗老太后开心,儿子那么多,又怎么可能传位给弟弟?

(梁王刘武)


所以大军凯旋后,李广并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被汉景帝下放到上谷郡镇边。所以在西汉尚未改变对匈奴的策略时,李广能够在边关树立起名气,却很难获得进一步提拔。李广在景帝朝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各边郡间平级调动,边防之将是很难得到交好的提拔的,封侯就更不可能了。

综上,如国将汉景帝与汉武帝两个时期结合来看,李广难封的原因就比较清晰了。汉景帝时期虽然成名,但因站错了队,受到打压,一直混迹于边关要塞,虽然成就了飞将军的美名,却落不到实际的好处。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战略决策的改变,李广在边关数十年的守备经验完全失效,并不适合远征漠北的战争,所以在暮年犯下逾期不至的大错,終以自杀谢罪的方式,彻底失去封侯的机会。


棍哥观史


经常看历史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其实这两个典故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当时,“初唐四杰”的王勃因一篇斗鸡文《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在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的时候,恰逢重阳节,王勃看到洪州都督阎伯屿在大宴宾客。于是王勃便在那个时候即兴作出了《滕王阁序》,并且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感慨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

纵观历史,不管是处于朝代更替,还是处于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人若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光有报国之材以及报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还需要有大局观的意识以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有了这些,即便在动荡的社会里,也是能够快速帮助自己找到更多的机会。

李广,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像“李广难封”里的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其原因还是在于李广本人,与卫青无关。

一、李广3次未能实现的封侯之路

1、李广因犯政治错误,功过相抵,第一次封侯失败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导致七个诸侯王叛乱。

在这场战争中,李广是跟随周亚夫征战攻打叛军的。后来在昌邑城下,李广表现的非常勇猛,甚至一举夺下了叛军的军旗。

眼看着就能封侯的李广,在这个时候却犯了一个政治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封印。

梁王是景帝同胞兄弟,而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在景帝得知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的消息之后,景帝担心梁王和李广联手会影响自己的皇位。

因此,才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广不但没有被景帝封侯,反而被景帝调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右北平郡去对抗匈奴。

2、匈奴口中的“飞将军”,因寡不敌众被俘,败军之将的李广,第二次封侯失败

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武帝命久经沙场的李广和初出茅庐的卫青便共同去抵抗匈奴,因李广名声在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口中将李广被称之为“飞将军”。其实,这是第二次李广能够封侯的机会。

可能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因为李广的名声太大,所以遭到了匈奴大举围攻被俘,导致李广通过诈死的方式才能从匈奴手中逃脱。

而卫青不仅带领军队直捣匈奴的根据地取得了成功,还首次虏获了700人。班师回朝后,卫青便是通过这次的“龙城之战”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不但错失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还落得了一个“败军之将”的下场。

3、漠北之行,李广毛遂自荐,却因沙漠迷路错失良机,导致第三次封侯失败,最后自杀身亡

再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发动了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去攻打匈奴。在经历前两次的封侯之路失败的惨痛教训下,李广第三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来临了。

这次李广毛遂自荐请求作为前锋出战,而卫青却强行安排李广去右军,截断单于的退路。李广生气之余,带领部队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等到李广好不容易从沙漠中走出来后,主帅卫青早已击退了匈奴,李广又再一次错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机。

小结:对于李广的三次未能封侯之路,就连司马迁都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李广生于将门世家,历经了文、景、武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未能封侯,不管对于当时的人以及后世来说都未尝不替李广感到可惜。总体来说,李广在冲锋陷阵、带兵杀敌上是很优秀的,但他也仅仅只能成为一个将才,而不能成为一个帅才。

二、“李广难封”的三次经历,虽含有一些运气不佳的因素,但是也跟个人和汉朝的制度相关

1、李广军功未达到封侯标准

根据汉朝的标准,封侯条件如下:
1、捕斩敌军重要首领: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
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

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主要负责的是对匈奴的防守工作,虽然在汉武帝时期主动出击过5次,但是其中有3次是未遇敌人,还有两次是覆没告终的。

虽然李广很骁勇善战,但是在他70次出战的战绩中仍属于歼敌不够,并且在此期间也没有捕斩敌军的重要将领,那么在军功上也就不能达到封侯的标准了。

2、李广的个人目光短浅,缺乏大局观,导致无法获得君主的青睐

李广在汉景帝时期虽平定了七国之乱有大功,却目光短浅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并且当时地方诸侯与中央正是处于矛盾之中,李广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做出这样的行为,无疑引来了汉景帝猜忌。

之后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中,汉武帝曾派卫青出征匈奴,命李广担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对卫青私下命令调走李广,所以在即将对战单于的前夕,李广被卫青调到右军,致使在沙漠迷路,错失良机。

3、李广个人能力不足,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谋略

李广带兵的方式总体来说还是“匈奴人的作战”的风格,其实汉朝是最早根据匈奴战法来调整汉军战法的国家。而李广只重视骑射,而不发展骑兵冲击战术去创新。所以他的这种战法,使得在决胜能力上以及战术层面上都无法得到突破,继而也就无法让军队越来越强大。所以,李广也就做不了统帅,只能做将才。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虽然一个人获得成功需要有一定的运气,但是如果不懂得权衡利弊、不懂得抓住该有的机会,即便下一次机会来临还是会失之交臂。因此,不管是在做人还是做事上,都应该全面发展提高。如果犯了错误,也要以史为鉴,去不断总结经验,等待下一次的机遇出现再去牢牢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