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作為一名90後,我進入社會工作了9年,從事的都是基礎崗,例如:行政、人事、助理等。

環繞身邊的同齡人,在職場上基本已小有成就,不是管理層就是有一技之長,我卻徘徊在底層苦苦掙扎。

明年,就踏入30歲,猶豫著是否該走出之前的舒適圈,重新規劃職業。於是,我經歷了辭職,再求職,入職。

覆盤所有的求職經歷,我發現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特別擅長的崗位技能。對我曾經“引以為豪”的工作能力來說是致命傷。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過去,我一個人同時兼做行政、人事、財務助理,皆能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維持公司有條不紊的運營;現在,重新踏上求職之路,卻發現更多的公司需要的是“專精、深耕”人才。

這個現象讓我備受打擊,這個事實讓我非常失落,過去這麼長時間“廣而泛”的兼工,卻沒有增加核心競爭力,它讓我感覺很喪。

因此,這次求職我必須改變,不是崗位造成我在底層掙扎,而是沒有打磨一項“專精”的核心技能拉扯著我的升遷,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Part 1

不停深挖,才能讓我更瞭解領導需求

再就業,我選擇了以前不太樂意、覺得枯燥乏味的人事工作,工作內容是發佈招聘信息、搜索簡歷、邀約面試等。

從我6月入職至今,經歷了2個月的新員工招聘期,才完成了1個人員補充需求。這讓我感到惶恐。

過往,只需要把需求部門的用人要求發佈在各大招聘網上(職能崗位發佈在智聯,技術崗位發佈在拉勾),然後靜等投遞過來的簡歷,或空閒時主動搜索,再篩選邀約,基本能在月內完成到崗要求。

但這次以專職人事開展工作,卻遇到了打擊。

第一個月,我沿用老辦法招聘web前端開發工程師,在2大招聘網上發佈信息、篩選簡歷,到場面試人數約有45人次,查看人數231人,溝通人數199人。

但需求部門反饋過來的信息是:“要求過往的工作經驗偏向管理系統、後臺開發等項目,而不要只做過app、小程序。”

職位描述:
1.與後端開發人員協作完成公司產品的前端頁面開發和交互體驗;
2.開發符合Web標準的電腦、手機、平板等多平臺上的前端應用;
3.提供數據可視化方案。

這跟當初用人要求上籠統的職位描述相差甚遠,導致第一輪的面試顆粒無收。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但幸虧,這反饋的信息提醒了我,應該再去跟用人部門詳談,把他們那些深藏的要求挖掘出來。

詳談深挖過後,我才發現,用人部門實際的考核標準比寫出來的任職要求嚴格多了,而且還有“隱性”條件,一部分信息不能光明正大的寫在招聘信息上(容易引起歧視的嫌疑)。

但卻讓作為Hr的我在主動篩選簡歷時,更清楚公司正在招聘的員工需要符合什麼條件,提高了初選第一關的效率,節省了用人部門領導的面試時間,找合適的求職者,對應合適的崗位,寧缺毋濫。

不是所有事實都以表象呈現出來,要主動深挖底層的主軸。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Part 2

簡潔的SOP,為自己省時省事

以前工作,做完了就是做完了,不會回頭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時,或許還要搜腸刮肚才能把當初的模糊記憶拼接出來。

現在,我曉得“真正的高手,都有一套SOP搞定一堆工作”。職場很忙,讓你過往的工作經驗,穩定地為未來輸出價值。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剛入職時,領導交接了一個報表工作給我,演示了一遍各種數據的導入導出;到上週我終於自己實操時,卻發現領導的操作指引太複雜,按照步驟來做效果還是不理想。

剛好領導出差不在,我沒有了請教、依賴的機會,只能自己琢磨。

首先,找出過往的報表研究上面的數據;其次,理順邏輯關係……最後,我終於用自己的語言整理出完整的SOP,簡單明瞭,不用將數據導入導出,效果卻一致。

之前一整天都很忙,緊趕慢趕才能在下班前勉強完成工作,還糾結工作量與日俱增,恨不得自己像章魚一樣多足,能同時開工。

當我有了一套簡潔的SOP時,卻驚喜地發現,它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跟領導邀功,而是為了日後做重複事情時,自己能更省時省事,對工作更有把握,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偷懶”做另外的事情。

心不要急,慢慢來練,多思考覆盤手上在做的事情,能讓自己把狀態調整過來。狀態好了,效率高了,為公司創造出價值,難道領導還能看不到,真瞎了啊。

不是所有基礎崗都像表面的沒有升遷機會,要主動擔事獻價值。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寫在最後:

其實,混久了底層的基礎崗,很容易讓人喪失向上的熱情動力,然後總抱怨“領導為什麼都看不到我為工作付出的種種,升職加薪總落不到自己頭上……然後週而復始、一成不變,更沒有動力力爭上游”。

但只要從現在的心態上開始小小的改變,小小的改變,未來可期!個人的思維轉換和能力崛起,才是升職加薪會青睞於你的根源。

中年求職,才發現逃脫不了底層圈的原因

畢竟,員工和企業的關係不能單純的用僱傭與被僱傭或買賣關係來解釋,它們更傾向於相互扶持、相愛相殺的博弈。企業要發展,離不開員工的共同努力;員工要福利,離不開企業的盈利創收。

這樣,公司才不會變成獨立的工具,員工才不會變成可替換的齒輪,而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體正常運轉,生生不息。

要知道企業想要什麼?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要知道自己付出多少?
要知道企業回饋多少?
 

現在的我,正在努力的路上,培養自己做好事情的能力,不再因為人到中年再就業而彷徨,行動治焦慮。

---THE END---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