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果能讀懂它的含義,我們將對數千年以前的歷史能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上世紀四十年代,伊拉克考古學家在埃利都遺址中,出土了一塊寫滿楔形文字的泥板,後來經古文字專家的研究和解讀,破解了其中的含義,竟然是一封信件。究竟信件的內容是什麼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世紀中期,西方探險家在伊拉克南部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文明遺蹟,有最早的古巴比倫文明,還有之後最輝煌的蘇美爾文明。在後來的一百多年間,這片原本默默無聞的南部荒野,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前往發掘和研究。伊拉克考古學家佔據天然優勢,他們在1946年對南部遺蹟進行了大規模清理,發現了一處早期蘇美爾人的城市遺蹟埃利都,這座古代城市的名字如果翻譯一下,就是:“從天而降的王權落在了埃利都”。埃利都遺蹟距今約7000多年,並且在整個遺址內還有很厚的文化層堆積。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考古學家們在清理埃利都遺址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古巴比倫時期的文物,比如整齊的磚石,以及石柱碎塊,可見當時這裡也有宏偉的宮殿。不僅如此,考古學家們還出土不同文化時期,有紅色,黑色和棕色等等的彩色陶器,而且不同陶器上的紋飾也都不盡相同,有條紋形,螺旋紋和三角紋等等。在眾多的文物中,最令人感到驚喜的是這樣一樣東西。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在一堆碎瓦礫下面,一位考古學家意外發現了一塊泥板,雖然已經碎成幾塊,但整體保存完好。考古家將水泥板都拿出來拼接在一起,目測它長約30釐米,寬約12釐米,厚度約1釐米。值得注意的是,在泥板的一面還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但是考古學家們卻沒法解讀楔形文字的含義,故此,他們只好將它收藏起來,準備帶回去找古文字專家討論。

從考古發現來看,楔形文字起源於距今5400多年前,多以圖像表達含義,因為刻在泥板上會成三角形,所以得名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們曾發現過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人們通過研究和翻譯才知道,楔形文字是蘇美人發明的,並隨著蘇美爾人不斷擴張,楔形文字也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和普及,由於時間太久遠,想要完全識別楔形文字還相當困難。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一段時間之後,埃利都遺址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就被送到了一位伊拉克古文字學家的手裡,他經過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同時參考已經被翻譯過來的特定文字符號含義,最終確定了這塊泥板上楔形文字的大致意思,竟然是4000年前的一份訴訟信,或者您也可以理解成投訴信,而投訴的內容是關於一次銅礦的交易糾紛。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投訴信的主人叫做南尼,他投訴商人科斯的銅礦石缺斤短兩,明明要求的是800公斤,但科斯只交付了795公斤,因此南尼將此事寫在泥板上提交給了當時的管理者,希望將缺少的5公斤銅礦石要回來。雖然我們不知道南尼最後是否要回了缺少的5公斤銅礦石,但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中發現三個歷史問題:第一:4000多年前的蘇美人就已經開始採集銅礦石,說明青銅文化已經開始萌芽;第二:當時蘇美人已經開始進行銅礦石交易,說明生產勞動已經出現分工;第三:當時的管理者對交易已經採取了保護措施,不然也不會有人投訴,因此可以推測南尼一定“投訴成功”,商人受到嚴厲懲罰。

由此可見,蘇美人能創立輝煌的文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如今,這塊難得的投訴信楔形文字泥板,被考古學家們收藏在了伊拉克的歷史博物館,同時還複製了多件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巡迴展出,不僅反映了蘇美爾時期的文化繁榮,也體現了公平交易的原則神聖不可侵犯,不然將會受到消費者的投訴,以及管理者的嚴懲,而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倡和發揚。

伊拉克城邦遺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後,竟是古人的投訴信

古老的楔形文字和我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一種充滿魅力而又難解的古文字,一旦能夠成功破譯,我們將從中窺探到數千年前的歷史文明,以及多樣的社會文化生活,所以,古文字是我們探尋歷史真相的一把“金”鑰匙,應該好好地當成寶貝,並利用起來,為我們探尋古代文明而物盡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