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果能读懂它的含义,我们将对数千年以前的历史能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上世纪四十年代,伊拉克考古学家在埃利都遗址中,出土了一块写满楔形文字的泥板,后来经古文字专家的研究和解读,破解了其中的含义,竟然是一封信件。究竟信件的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

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世纪中期,西方探险家在伊拉克南部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文明遗迹,有最早的古巴比伦文明,还有之后最辉煌的苏美尔文明。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间,这片原本默默无闻的南部荒野,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前往发掘和研究。伊拉克考古学家占据天然优势,他们在1946年对南部遗迹进行了大规模清理,发现了一处早期苏美尔人的城市遗迹埃利都,这座古代城市的名字如果翻译一下,就是:“从天而降的王权落在了埃利都”。埃利都遗迹距今约7000多年,并且在整个遗址内还有很厚的文化层堆积。

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考古学家们在清理埃利都遗址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物,比如整齐的砖石,以及石柱碎块,可见当时这里也有宏伟的宫殿。不仅如此,考古学家们还出土不同文化时期,有红色,黑色和棕色等等的彩色陶器,而且不同陶器上的纹饰也都不尽相同,有条纹形,螺旋纹和三角纹等等。在众多的文物中,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这样一样东西。

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在一堆碎瓦砾下面,一位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一块泥板,虽然已经碎成几块,但整体保存完好。考古家将水泥板都拿出来拼接在一起,目测它长约30厘米,宽约12厘米,厚度约1厘米。值得注意的是,在泥板的一面还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但是考古学家们却没法解读楔形文字的含义,故此,他们只好将它收藏起来,准备带回去找古文字专家讨论。

从考古发现来看,楔形文字起源于距今5400多年前,多以图像表达含义,因为刻在泥板上会成三角形,所以得名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曾发现过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人们通过研究和翻译才知道,楔形文字是苏美人发明的,并随着苏美尔人不断扩张,楔形文字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普及,由于时间太久远,想要完全识别楔形文字还相当困难。

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一段时间之后,埃利都遗址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就被送到了一位伊拉克古文字学家的手里,他经过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同时参考已经被翻译过来的特定文字符号含义,最终确定了这块泥板上楔形文字的大致意思,竟然是4000年前的一份诉讼信,或者您也可以理解成投诉信,而投诉的内容是关于一次铜矿的交易纠纷。

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投诉信的主人叫做南尼,他投诉商人科斯的铜矿石缺斤短两,明明要求的是800公斤,但科斯只交付了795公斤,因此南尼将此事写在泥板上提交给了当时的管理者,希望将缺少的5公斤铜矿石要回来。虽然我们不知道南尼最后是否要回了缺少的5公斤铜矿石,但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中发现三个历史问题:第一:4000多年前的苏美人就已经开始采集铜矿石,说明青铜文化已经开始萌芽;第二:当时苏美人已经开始进行铜矿石交易,说明生产劳动已经出现分工;第三:当时的管理者对交易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不然也不会有人投诉,因此可以推测南尼一定“投诉成功”,商人受到严厉惩罚。

由此可见,苏美人能创立辉煌的文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如今,这块难得的投诉信楔形文字泥板,被考古学家们收藏在了伊拉克的历史博物馆,同时还复制了多件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巡回展出,不仅反映了苏美尔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体现了公平交易的原则神圣不可侵犯,不然将会受到消费者的投诉,以及管理者的严惩,而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倡和发扬。

伊拉克城邦遗址出泥板,上面的楔形文字破解后,竟是古人的投诉信

古老的楔形文字和我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一种充满魅力而又难解的古文字,一旦能够成功破译,我们将从中窥探到数千年前的历史文明,以及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活,所以,古文字是我们探寻历史真相的一把“金”钥匙,应该好好地当成宝贝,并利用起来,为我们探寻古代文明而物尽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