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众口难调”怎么办?看看这些社区如何出招破题

西安新闻网讯 “让市民群众在老房子里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正是老旧小区改造的目的所在。这项惠民、利民的工程既是众望所归,为何在落地时却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老旧小区改造千头万绪,居民诉求多,管理难度大,施工任务重……好事要做好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为了获得居民的理解与支持,不少社区创新治理工作,通过打造“改造样板”、组织“板凳会议”等方式,平衡各方利益,凝聚改造意识,为推动老旧小区顺利改造减少阻力。

打造“样板楼” 让居民看得见更放心

4月21日,在自强东路向荣小区11号楼前,几名工友推着翻斗车穿梭于楼宇之间,小区内侧安全通道上拆除防护网的工程如火如荼进行着。经过多番入户沟通与打造“样板楼”,一些原本拒绝拆“网”的居民改变了主意。在春日的阳光下,这栋建于1996年的房屋终于卸下了临街一侧的“铁甲”,自由自在的呼吸。

记者走入向荣小区内,部分路面和道沿破损,线缆杂乱的挂在空中,安防设施缺乏……作为西安市第二批启动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将从小区面貌、房屋功能、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升级,这也是1597户居民心中所盼。可谁知,住户们即希望小区焕新颜,又不愿意拆除防护网,让3月底刚刚启动的改造工程陷入僵局。

“改造前,我们组织了居民代表参观八府庄小区,还在小区设置了展板、海报宣传改造内容,大家都挺支持的。但真到动工那天,还是有少数人不愿意。”自强路街道“三改一通”指挥部工作人员宜伟告诉记者,实际上居民还是不放心安全问题,却不知防护网也会成为消防营救、保温层安装等的阻碍。

为了动员居民,除了逐户上门解释拆“网”的意义外,街道还专门在施工现场放置了电子防攀爬围栏的实物展品,并在12号楼一层与二层间加装电子围栏,以“样板楼”的形式让居民通过近距离的观看和了解,消除心中的顾虑。同时,街道积极与施工方协商,决定在拆“网”和完成其他安防措施之间的空白期,由施工方与物业组成两队,负责00:00-6:00之间小区巡防;白天则由社区、热心人士等组成巡逻队,保障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目前,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在等待小区破茧成蝶中,居民也渐渐多了份理解。今年86岁的杨奶奶,作为小区首位响应拆“网”的居民,她激动地说:“几十年来土里土气的家园,今朝迎来政府改造是个好事,不破不立,拆只是第一步,之后还会换管道、改线缆……好着哩。”

社区“板凳会” 畅通民意为工程提效

为了让老旧小区既“好看”又“好住”,2020年西安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100个,截至目前已有596个小区启动实施改造,惠及居民13.43万户。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位于华清东路的海纳小区,基本完成了外墙保温、楼内施工,目前正全力推进自来水改造、园林小品等,计划将于今年6月30日竣工。

多日前,作为改造重点工程之一,拆“网”引起了几位住户的不满。原来,社区工作人员带领施工队,在对居民李女士家进行防盗网拆除作业时,因前期沟通不到位,双方发生了冲突。“改造关系着小区几百上千位居民的生活,各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这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向阳社区党委书记魏小静说,为了尽快化解矛盾,让改造工程如期进行,在市电视台的协助下,社区召开了一场接地气的“板凳会”。

议事现场,社区书记及工作人员、事件当事人、居民代表和法律工作者聚在一起,就拆除防护网事宜畅所欲言。“我家在一楼,防盗网拆了,我哪也不敢去,丢东西咋办……”李女士无奈地说,改造的成果她看在眼里,但一想到自家安全没有保障又不愿退让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真诚沟通,最终李女士与社区达成“现拆现安”的协议。一周后,李女士家在拆完旧网后,同时又安装上了合规的新网。

“知道居民的真实需求,做起事情来就会得到更多人认可,通过‘板凳会’这种模式,让社区工作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魏小静表示,今后社区将建立起“协商议事会”机制,居民对改造事项提出异议就开会商量,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就舒畅了。”采访中,许多居民不约而同的表示。历经无数次协调、引导、调度后,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海纳物流职工家属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20日,记者步入小区惊喜的发现,不少老楼穿上了红色的新衣,配上整齐划一的白色水管和窗户,线条感十足的黑色空调架等,改造让原本老旧的小区又年轻了回来。

寻找“同心圆” 改造需居民共同缔造

老旧小区改造千头万绪,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项目,仅入户征求居民意见便是一个大工程。以向荣小区为例,单单一栋居住着48户的住宅楼,街道工作者通过“六次入户、四次电话、两次座谈”沟通,才让施工得以继续。可见,如何在改造中寻找居民诉求的“同心圆”,成了让老百姓改得宽心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改造更是一个广泛发动居民、做好基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契机。”西安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师杨蕊认为,老旧小区改造最终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如果得不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改出满意的效果。

杨蕊建议,改造前期街道社区要充分发动群众,将共性问题前置解决,利用海报、视频、模型等方式,多入户、多倾听、多商议,在多元诉求中凝聚共识,与居民实现“共谋、共建、共评”的治理模式。特别是,要尊重和回应居民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作为居民,也应多理解和配合改造工作,共同缔造美丽新家园。

有限的资金投入,居民的迫切需要,使老旧小区改造不可能大干快上、全面铺开。想要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关键在于做好“里子”工程。

“改造必须围绕群众最关注的需求、最吐槽的难点,将‘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突破,不做‘表面功夫’,真正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杨蕊认为,后期还要巩固改造成果,不仅要让老百姓参与改造,还要结合改造推动老百姓参与社区的治理,建立起小区的长效管理机制。如引进完善物业管理、培育居民付费习惯、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等“软件”建设,是巩固改造成果、实现良好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老旧小区改造终归是政府与广大居民的共同任务,想要改得好,缺少哪一边都不行。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郭沛然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雷伟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