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帶孩子教什麼?擔心老人的知識過時?這有3個小辦法

老人帶小孩子怎麼才能避免知識過時,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


祖父母帶孩子教什麼?擔心老人的知識過時?這有3個小辦法

在雙職工家庭裡,隔代撫養的祖父母們在帶孩子時,一方面體力不足擔心安全,只好把孩子進行“圈養”;一方面在孩子的認知教育上,常因不知道跟孩子講些什麼,只好採取“散養”。


這不僅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會最終引發家庭矛盾——“沒功勞也沒有苦勞”。


那怎麼樣,省心又正確的滿足2-4歲左右孩子的認識學習需求?


結合我們自己的帶娃實踐以及岳母幫帶孩子的實踐經驗。總結了3點小經驗分享給大家。


正如美國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證明一樣,這幾個辦法,可以讓孩子更聰明、未來更成功。


第一個小辦法


祖父母帶孩子教什麼?擔心老人的知識過時?這有3個小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讓老人給孩子讀繪本,並且不斷重複的講。因為2-4歲期間的兒童,看的書基本上都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繪本。


一是給孩子買什麼繪本,是由父母自己來決定。不存在孩子學習的內容選擇和質量方面的問題。從而解決了孩子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的問題。


二是比較簡單可操作、不復雜。繪本圖多字少,孩子喜歡看,老人在日常裡容易讀(老人識字、照本讀念就行),而且還有自我發揮的空間。甚至可以不斷重複著讀——省心、省力。


在日常照看中,由老人多給孩子講繪本,能刺激孩子的視覺系統和大腦皮層,這會提升孩子對信息的整體加工水平。


許多真正的好繪本都是開放式結局。故事到最後忽然完結,留有許多想象空間,這時孩子內心會有很多疑問。這給年老家長留下一個引導孩子發揮自我想象的空間。有利於親子關係建設。


讀續本還有一個好處,是一本書可以不斷重複讀。因為孩子也需要就著一本書重複看、重複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通過不斷的重複與鞏固,才能慢慢地真正看懂這些故事內容、熟悉其中情節與人物,並逐步記住了更多的細節。


在不斷重複中,孩子才能將這些知識與認知進行消化、吸引和轉化。


一起學的2個小技巧


祖父母帶孩子教什麼?擔心老人的知識過時?這有3個小辦法

最好的早教是什麼?是家長、父母多和孩子說話,是最好的早教。這也是美國著名的代表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3000萬字差距”理論中所證實的。


講什麼?怎麼講?這是祖父母們的一個大挑戰。


面對一個2-4歲的“小話癆”。祖父母們因為與孩子的年齡差別、生活環境不同,共同話題相對缺少的情況,怎麼樣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互動與溝通?許多老年也是束手無策甚至直接按照過去的傳統經驗來。


我們實踐總結出來的2個小技巧,就是先跟著孩子一起聽一起看,然後一起玩。


現代社會處在一個信息化時代,手機等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密不可分的夥伴。讓孩子完全杜絕與隔離電子產品沒有必要也不科學。


而且在兒童的啟蒙知識與內容也紛紛“上網”的情況下,怎麼樣科學、技巧地使用電子產品也是有方法論的。


首先是音頻類的電子產品。其次是視頻類的電子產品(如電視)。


祖父母帶孩子教什麼?擔心老人的知識過時?這有3個小辦法


第一,是與孩子一起聽故事。通過音頻來聽故事,首先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


因為現在許多的音頻類節目是由中央電視臺專業主持人來錄製的,不僅語言優美、而且專業性很強。許多頭部的音頻節目甚至還專門設計製作了硬件產品,以方便孩子自主反覆收聽。


而音頻節目中,對故事的環境與場景描寫會進行特別改編,強調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高山、樹林、小溪等空間變化頻繁。使得不同的環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畫面,能夠把自身融入故事情節中。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說聽故事是培養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材料。而且,多聽故事還可以促進孩子閱讀。


第二,是與孩子一起看電視視頻節目。比如適合孩子看的優質的動畫節目。


祖父母帶孩子教什麼?擔心老人的知識過時?這有3個小辦法


聽完、看完後,老年家長就跟孩子有了共同話題,知道了孩子當前的興趣點是什麼。


比如,我岳母在陪我兒子反覆聽錢爸的《西遊記》故事後,不僅能同步與孩子對話了,一個意外是她常常在晚上自己在房間裡反覆播放著聽。


因此,在日常照看孩子中,老人就可以適當地發起話題,引出孩子熟悉的人物與場景,讓孩子自己來編講故事


這樣省心又省力——老年家長只需要在旁聽著,中間偶爾承上啟下的鏈接一下即可。


我兒子的最高紀錄是,把他之前所有看過動畫片裡的人物與故事場景,自己串編起來,在我的引導下,一個人連續講了2個多小時。講完而且還特別的開心和有成就感。


正如 “3000萬字差距”理論所證實一樣:家長父母更多地和孩子說話,可以讓孩子更聰明、未來更成功。


往期相關原創:

孩子不睡覺是體力沒耗完, 3種不需老年人體力的陪孩子運動方法

幼兒園將開學,6步法幫你調回孩子正常午睡,還有2個踩過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