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带孩子教什么?担心老人的知识过时?这有3个小办法

老人带小孩子怎么才能避免知识过时,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


祖父母带孩子教什么?担心老人的知识过时?这有3个小办法

在双职工家庭里,隔代抚养的祖父母们在带孩子时,一方面体力不足担心安全,只好把孩子进行“圈养”;一方面在孩子的认知教育上,常因不知道跟孩子讲些什么,只好采取“散养”。


这不仅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会最终引发家庭矛盾——“没功劳也没有苦劳”。


那怎么样,省心又正确的满足2-4岁左右孩子的认识学习需求?


结合我们自己的带娃实践以及岳母帮带孩子的实践经验。总结了3点小经验分享给大家。


正如美国的“3000万字差距”实验证明一样,这几个办法,可以让孩子更聪明、未来更成功。


第一个小办法


祖父母带孩子教什么?担心老人的知识过时?这有3个小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让老人给孩子读绘本,并且不断重复的讲。因为2-4岁期间的儿童,看的书基本上都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绘本。


一是给孩子买什么绘本,是由父母自己来决定。不存在孩子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质量方面的问题。从而解决了孩子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的问题。


二是比较简单可操作、不复杂。绘本图多字少,孩子喜欢看,老人在日常里容易读(老人识字、照本读念就行),而且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甚至可以不断重复着读——省心、省力。


在日常照看中,由老人多给孩子讲绘本,能刺激孩子的视觉系统和大脑皮层,这会提升孩子对信息的整体加工水平。


许多真正的好绘本都是开放式结局。故事到最后忽然完结,留有许多想象空间,这时孩子内心会有很多疑问。这给年老家长留下一个引导孩子发挥自我想象的空间。有利于亲子关系建设。


读续本还有一个好处,是一本书可以不断重复读。因为孩子也需要就着一本书重复看、重复听。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的重复与巩固,才能慢慢地真正看懂这些故事内容、熟悉其中情节与人物,并逐步记住了更多的细节。


在不断重复中,孩子才能将这些知识与认知进行消化、吸引和转化。


一起学的2个小技巧


祖父母带孩子教什么?担心老人的知识过时?这有3个小办法

最好的早教是什么?是家长、父母多和孩子说话,是最好的早教。这也是美国著名的代表贫富儿童之间差距的“3000万字差距”理论中所证实的。


讲什么?怎么讲?这是祖父母们的一个大挑战。


面对一个2-4岁的“小话痨”。祖父母们因为与孩子的年龄差别、生活环境不同,共同话题相对缺少的情况,怎么样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许多老年也是束手无策甚至直接按照过去的传统经验来。


我们实践总结出来的2个小技巧,就是先跟着孩子一起听一起看,然后一起玩。


现代社会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伙伴。让孩子完全杜绝与隔离电子产品没有必要也不科学。


而且在儿童的启蒙知识与内容也纷纷“上网”的情况下,怎么样科学、技巧地使用电子产品也是有方法论的。


首先是音频类的电子产品。其次是视频类的电子产品(如电视)。


祖父母带孩子教什么?担心老人的知识过时?这有3个小办法


第一,是与孩子一起听故事。通过音频来听故事,首先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因为现在许多的音频类节目是由中央电视台专业主持人来录制的,不仅语言优美、而且专业性很强。许多头部的音频节目甚至还专门设计制作了硬件产品,以方便孩子自主反复收听。


而音频节目中,对故事的环境与场景描写会进行特别改编,强调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高山、树林、小溪等空间变化频繁。使得不同的环境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画面,能够把自身融入故事情节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说听故事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材料。而且,多听故事还可以促进孩子阅读。


第二,是与孩子一起看电视视频节目。比如适合孩子看的优质的动画节目。


祖父母带孩子教什么?担心老人的知识过时?这有3个小办法


听完、看完后,老年家长就跟孩子有了共同话题,知道了孩子当前的兴趣点是什么。


比如,我岳母在陪我儿子反复听钱爸的《西游记》故事后,不仅能同步与孩子对话了,一个意外是她常常在晚上自己在房间里反复播放着听。


因此,在日常照看孩子中,老人就可以适当地发起话题,引出孩子熟悉的人物与场景,让孩子自己来编讲故事


这样省心又省力——老年家长只需要在旁听着,中间偶尔承上启下的链接一下即可。


我儿子的最高纪录是,把他之前所有看过动画片里的人物与故事场景,自己串编起来,在我的引导下,一个人连续讲了2个多小时。讲完而且还特别的开心和有成就感。


正如 “3000万字差距”理论所证实一样:家长父母更多地和孩子说话,可以让孩子更聪明、未来更成功。


往期相关原创:

孩子不睡觉是体力没耗完, 3种不需老年人体力的陪孩子运动方法

幼儿园将开学,6步法帮你调回孩子正常午睡,还有2个踩过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