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贈別》裡是如何形容一位少女的漂亮的?

欣欣葉


杜牧的贈別詩共兩首,第一首是寫女子之美,第二首是寫惜別之情。

贈別二首(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在第一首詩中,詩人重點歌頌了一位歌妓之美:娉娉嫋嫋十三餘,第一句僅七個字便把一位"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妙齡少女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娉娉嫋嫋"是身姿輕盈優美之狀,"十三餘"是女子之芳齡。七字中無一人名,無一名詞,卻彷彿使我們目睹了那位女子阿娜多姿的美麗倩影。第二句轉而寫春花,將豆蔻比喻女子,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春風"句意興酣暢,使人如睹十里長安,這裡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捲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但"捲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我們不難想象,詩人眼中的女子是獨一無二的美,真是"六宮粉黛無顏色"了。

杜牧此詩二十八個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別情人不用一個"美"字,不用一個"花"字,卻將女子的美寫得韻味十足,令人浮想聯翩。

第二首詩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之情。題為贈別,當然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無論怎樣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之苦,又從"笑“字入手,但因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把蠟燭擬人化了,"替人垂淚到天明",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酣暢清爽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之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回味無窮。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 杜牧《贈別》其一。
  •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春風十里場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 “娉娉嫋衰十三餘”,寫出了一個輕盈美好十三歲的妙齡少女的風韻。“豆蔻梢頭二月初”,詩人用“豆蔻”來比喻少女的美好年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再次寫出了少女是別人難以相比的美好。詩人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少這位少女。整首詩沒用一個“美”字,不用一個“好”字,將這位少女清麗空靈的美麗寫到了極致。

整首詩杜牧為我們描摹出了一位身姿輕盈,妙齡丰韻的少女形象,一位十三歲的少女,身姿體態輕盈,給世人顯現出一個完整、生動鮮明的印象,彷彿親眼目睹了少女美麗的倩影一樣。


冷雨似箭


答:詩人杜牧《贈別》有二首。一首是描寫一位少女美麗的: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大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讚頌少女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

第一句寫少女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和姑娘芳齡。七個字既無人稱,也沒用名詞,卻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似目睹那美麗的倩影,效果不亞於"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那樣具體描寫。全詩正面描寫少女美麗,避實就虛,真是惟妙惟肖。

第二句轉而寫春花,將花比作少女。南方將二月的豆蔻花叫‘’胎胞花",常用來比喻少女。

詩中用以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像豆蔻花含苞待放。詩人比喻形象優美而又貼切。花在枝‘’梢頭",隨風嫋嫋,尤為可愛。比喻得十分精妙。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新穎獨到。

詩人杜牧寫到這,才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揮盡致。

第三句寫揚州路,人們目睹揚州路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歌樓房櫳設置,‘’捲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捲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未明說,含吐不露。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

這首《贈別》,先從意中人寫到花,又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烘托出意中人,28個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描寫美人真是達到了極致。寫美人沒用一個代詞你,您,她等字,讚美女人沒用一個‘’女"字,也沒用一個"花‘’和‘’美"字,語言精妙,有自己的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