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赠别》里是如何形容一位少女的漂亮的?

欣欣叶


杜牧的赠别诗共两首,第一首是写女子之美,第二首是写惜别之情。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重点歌颂了一位歌妓之美:娉娉袅袅十三馀,第一句仅七个字便把一位"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妙龄少女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优美之状,"十三余"是女子之芳龄。七字中无一人名,无一名词,却仿佛使我们目睹了那位女子阿娜多姿的美丽倩影。第二句转而写春花,将豆蔻比喻女子,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春风"句意兴酣畅,使人如睹十里长安,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我们不难想象,诗人眼中的女子是独一无二的美,真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杜牧此诗二十八个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别情人不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花"字,却将女子的美写得韵味十足,令人浮想联翩。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之情。题为赠别,当然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无论怎样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之苦,又从"笑“字入手,但因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把蜡烛拟人化了,"替人垂泪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酣畅清爽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之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回味无穷。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 杜牧《赠别》其一。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场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娉娉袅衰十三余”,写出了一个轻盈美好十三岁的妙龄少女的风韵。“豆蔻梢头二月初”,诗人用“豆蔻”来比喻少女的美好年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再次写出了少女是别人难以相比的美好。诗人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少这位少女。整首诗没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好”字,将这位少女清丽空灵的美丽写到了极致。

整首诗杜牧为我们描摹出了一位身姿轻盈,妙龄丰韵的少女形象,一位十三岁的少女,身姿体态轻盈,给世人显现出一个完整、生动鲜明的印象,仿佛亲眼目睹了少女美丽的倩影一样。


冷雨似箭


答:诗人杜牧《赠别》有二首。一首是描写一位少女美丽的: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大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赞颂少女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写少女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和姑娘芳龄。七个字既无人称,也没用名词,却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似目睹那美丽的倩影,效果不亚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那样具体描写。全诗正面描写少女美丽,避实就虚,真是惟妙惟肖。

第二句转而写春花,将花比作少女。南方将二月的豆蔻花叫‘’胎胞花",常用来比喻少女。

诗中用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像豆蔻花含苞待放。诗人比喻形象优美而又贴切。花在枝‘’梢头",随风袅袅,尤为可爱。比喻得十分精妙。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新颖独到。

诗人杜牧写到这,才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第三句写扬州路,人们目睹扬州路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未明说,含吐不露。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这首《赠别》,先从意中人写到花,又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烘托出意中人,28个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描写美人真是达到了极致。写美人没用一个代词你,您,她等字,赞美女人没用一个‘’女"字,也没用一个"花‘’和‘’美"字,语言精妙,有自己的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