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韻淑氣牽廣佛 文脈勤心連灣區

粵韻淑氣牽廣佛 文脈勤心連灣區

李淑勤多年來傾心培養新的粵劇演員。

粵韻淑氣牽廣佛 文脈勤心連灣區

2014年,李淑勤在佛山首度公開收徒。

粵韻淑氣牽廣佛 文脈勤心連灣區

李淑勤

廣佛代言人

早上7時30分,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從位於廣州的家中出發,驅車35分鐘到達佛山粵劇院。結束一天的工作後,李淑勤又駕車返回廣州的家中。“我是真正的‘廣佛人’。”李淑勤笑言,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李淑勤便開啟這種雙城往來的模式。

穿越廣佛,已然成為李淑勤的習慣。她說,廣佛同城後,兩地的粵劇文化交流更為直接和便捷。以前省裡舉行粵劇大匯演時,各地劇團才有機會聚在一起交流。如今各劇團能經常合作排演傳統劇目或孵化劇目。

在廣佛同城化的進程中,粵劇就像是一盞照亮回家路的燈,延續著兩地文脈。在李淑勤看來,隨著兩地粵劇發展長效機制的理順,以粵劇為代表的廣府文化、嶺南文化將是廣佛兩地成為大灣區文化發展引擎的重要利器。

策劃/翁曉鵬、鄧柱峰

統籌/劉藝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楓

廣佛代言人名片:

李淑勤是國家一級演員、佛山粵劇院院長,她也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得主、全國藝德楷模。其因精湛的技藝深受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廣佛情緣:

連看三天“佛山戲”

“西關小姐”循聲來

李淑勤從小在廣州粵劇團長大。但這位在廣州長大的“西關小姐”卻選擇在佛山開始她的粵劇生涯。李淑勤說,在她畢業前夕(1990年),她廣州家附近的前進戲院迎來了佛山粵劇團的演出。在一連看了三天戲後,她便放棄了當時的畢業分配,跟著劇團來到佛山。

“我記得那時佛山粵劇團演了《紅絲錯》《夢斷香銷四十年》等劇目,看過後很是喜歡。”李淑勤說,一連看了三天戲後,母親便帶著她找到時任佛山粵劇團的團長彭熾權。李淑勤說,在佛山粵劇團結束演出的那個晚上,她便打包好行李直接跟團來到了佛山。

李淑勤稱,她當時來佛山沒有從廣州的街道調戶口,是拿著失業證來到佛山。原來,當時成績優秀的李淑勤被定向分配到廣州粵劇團。當然,佛山的粵劇底蘊和佛山粵劇團本身的實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李淑勤表示,那時佛山粵劇十分火,其他劇團都在排現代戲的時候,佛山粵劇團排古裝戲,票房很好。

李淑勤表示,當時從佛山回廣州,要先從單位騎自行車到汽車站,然後從汽車站乘班車回廣州,單程大概要花兩個多小時。“不過那個時候單位有宿舍,我也一心撲在排練場上,‘朝五晚九’也沒時間回家。”李淑勤說,如今便捷的交通讓她每天都能驅車往返廣佛。

粵韻芬芳:廣佛同城十一年 粵劇唱響灣區情

廣佛文脈相親,粵劇也被濃縮在粵港澳大灣區市民“一盅兩件”的日常生活裡。“廣佛同城11年,便利的交通讓越來越多的廣州戲迷來到佛山看戲。”李淑勤說,戲迷們坐地鐵來佛山,先喝早茶再看戲,然後從佛山菜市場買完菜坐地鐵返回廣州接孫子放學。戲迷們的同城生活只是廣佛粵劇交流的一個縮影。廣佛同城11年,兩地的粵劇交流合作形成的經驗,讓粵劇走出廣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在李淑勤看來,廣佛同城後,兩地的劇團交流更直接。佛山粵劇院去參加廣州藝術節、羊城國際粵劇節自然不在話下,兩地的劇團合作排演傳統劇目也越來越常見。記者瞭解到,2017年3月30日~31日,由佛山粵劇院復排的粵劇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在廣佛兩地上演。該劇匯聚了來自廣州、佛山等地粵劇團,出場演員達到108位。參演該劇的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得主就達到了15人,國家一級演員也有22人。

除了合作排演傳統劇目,兩地相關機構還會共同創作、孵化粵劇劇目。2017年,《秋色傳奇》亮相舞臺,讓佛山的秋色巡遊有了戲劇形式的展現。這也是佛山粵劇院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第一次合作孵化的作品。不僅如此,在佛山文化體制改革後,佛山粵劇團還跨界製作話劇,與廣州市話劇團、廣東省話劇院演員合作製作了《康有為梁啟超》(又名《康梁》)、《鐵血道釘》等優秀的話劇。其中,《康梁》風靡一時,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上演了百場。而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瑰寶,廣佛兩地粵劇劇團也積極與大灣區內其他劇團合作。在去年的廣州藝術節上,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和佛山粵劇院聯袂製作的大型粵劇《鏡海魂》引得多方好評。

波折起伏:

粵劇發展有起伏

千禧年後煥新生

從小在廣州粵劇院長大並跟著父母去演出,畢業後又在佛山粵劇院拼搏,這樣的經歷讓李淑勤見證了廣佛兩地粵劇的起伏。李淑勤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廣佛兩地的粵劇既有高光時刻,也有低谷時期。從2000年開始,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越發重視,省市兩級出臺不同的政策支持粵劇的發展,粵劇也迎來發展的春天。2003年,粵劇日設立;2009年,粵劇入選世界非遺;2017年,《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出臺……這些讓粵劇迎來發展新機遇。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粵劇十分火,一年能演兩三百場。”李淑勤說,不少粵劇團的成員帶著行李能在外面演出一個月。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戲曲受到多方面衝擊。為了維繫生存,劇團裡的武戲演員去過夜場表演踢槍、翻跟斗。李淑勤稱,那時候她都是吃著團裡的百家飯長大的。“當時很多優秀的粵劇演員也離開這個行當,下海經商。”李淑勤說,她很喜歡粵劇,並且深深地紮根在其中,所以她堅持了下來。所幸,這段艱苦歲月從2000年開始發生改變。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也開始保護、傳承和振興傳統文化。

李淑勤還告訴記者,隨著國家支持傳統文化發展,潛移默化間,社會對傳統文化也越發包容。“我畢業的時候好多人就說,好好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去學粵劇。”李淑勤說,如今聽不到這樣的話語,相反大家對藝術家們更加尊重。

開拓創新:

廣佛合作成就佛山首部粵劇電影

李淑勤深知粵劇要發展,就要緊跟時代,不斷創作出新戲。2005年,佛山粵劇團推出佛山首部動漫真人秀新編粵劇《蝴蝶公主》,這部新編粵劇加入了動漫、交響樂、電聲樂等元素,糅合了電影、歌舞和話劇的表現手法,一亮相立馬吸引了同行的關注。2010年,佛山粵劇院與位於廣州的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珠江電影製片廠合作,將《小周後》搬上銀幕,成為佛山歷史上首部完成創作的粵劇電影。

“《蝴蝶公主》當時在廣州大學城一連演了四場,不少大學生也連看了四場。”李淑勤表示。隨後,李淑勤團隊還找到佛山一家玩具公司製作衍生品,“那個時候都已找到漫畫家畫好了圖,不過最後由於資金問題這個想法最終被擱置。”正是憑著這部劇,李淑勤也獲得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2010年,李淑勤將《小周後》搬上銀幕,這也讓李淑勤成為改革開放後粵劇觸“電”的第一人。作為佛山歷史上首部粵劇電影,影片還開了內地戲曲電影實景拍攝的先河。李淑勤說,傳統可以很時尚,通過電影讓好的藝術品流傳下去,讓粵劇有更多的傳播形式。“與其他地方的粵劇相比,佛山粵劇在粵劇形式上進行了很多嘗試,除了舞臺外,電視、電影都是我們推廣粵劇的方式,佛山粵劇在繼承推廣上是很有特色的。”李淑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