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7797575320432
小松
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沒有什麼樹生下來就是參天大樹。
小松剛從泥土裡長出來,被路邊的野草遮蓋了,沒有誰關注他,他默默的、堅強的生長著,沒有放棄,他知道,他是一棵松樹。
慢慢的,他的世界明亮了,在慢慢的生長中,他超過了以前看起來高高的蓬蒿。
是的,有些人不知道他是一棵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松樹,他在心裡默默為自己加油,相信有一天,他會是一棵高聳入雲的大樹。
人,有很多時候,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中的,哪怕你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沒有誰發現你,認識到你的不同,你只能堅定不移的成長,讓自己強大,為自己活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你就是匹千里馬,等待著伯樂的發現。
自己千萬不能放棄,你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雁知
《小松》是杜荀鶴的一首詠物詩,詩人借松寫人,託物言志,寓意深長。杜荀鶴出身寒微,嘗自謂“天地最窮人”,卻很有政治抱負,“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身謀”,“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四十六歲終舉進士,才華始為人知,人生經歷和小松何其相似 ,詠松明之。
一 心有凌雲志,不慕蒿離離
首句“自小刺頭深草裡”,出土小松,與蒿為鄰,小而不弱,志在凌雲;蓬蒿眼拙,嘲笑奚落,年年凌雲,高不及我;小松刺頭硬又直,不遺餘力朝天刺,日月精華雨露滋,蓬蒿唯有避不遲。
二 漸覺出蓬蒿,一覽眾草低
次句“而今漸覺出蓬蒿”,突出重圍超過蓬蒿,小松由小轉大,頭頂一片陽光,感謝冰雪,感謝雨露 ,感謝藍天,感謝白雲,感謝蓬蒿,感謝自己。人生自己選,何需怨蒼天。
三 昨天愛理不理,明天高攀不起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奉勸世人,眼界高遠,關心人才,保護培養,愛人者,人恆愛之,在一個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奉上愛心,錦上添花終不如雪中送炭。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你給我轉發錦鯉,端底不能算是真正的喜劇。
秀雲涵天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一、譯文
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比那些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松木,直到她高聳如雲才知道它高。
二、成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但是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但E經顯露必將成為凌雲巨松的苗頭,詩的前兩句,生動的刻畫這-特點。“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小的時候長在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小松剛出土,確實小的可憐,路邊的野草都比它高,以致被埋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喇頭”一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的向.上衝刺,銳不可當。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小詩的後兩句是說,那些人當時不識這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霄,人們才說它高。後兩句,作者筆鋒轉, 發出深深的慨嘆。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果能識別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見識,所以詩人感嘆說: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作棟樑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