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早上看到科比逝世的消息瞬间有种极大的不真实感,记得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他退役的时候。

科比的离开有三次,第一次是他退役的时候,第二次离开是他出意外的时候,第三次离开是他被遗忘的时候,我希望第三次离开永远都不会到来。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科比的缪斯》是科比一部自述式的纪录片,片子里没有爆棚的荷尔蒙,没有燃爆的现场,甚至没有太多俗世意义上的高光时刻,科比自述的镜头一直是个中景镜头,一动没动过,连机位也没切过,我也就这样一动不动的看了一天。听他讲自己的父亲,流浪辗转的童年,放弃大学进NBA,与瓦妮莎相识相恋,新秀赛季的三不沾,结婚生子,职业巅峰,家庭问题......像一个阔别已久的老友,又像一个刚刚认识的普通中年男人。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少年科比的奇幻漂流

科比的父亲是一名NBA球员,少年的科比一直跟随着父亲在欧洲辗转,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科比经常刚适应了一个环境,刚跟一群小伙伴熟悉了就要离开,再把之前的流程再走一遍。13岁之前他只有一个稳定的朋友—篮球,13岁之后他最稳定的朋友仍然是篮球。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13岁的科比又回到了美国,操着一口意式英语的科比非常不合群。他不愿意走进别人的世界,同样把自己的世界关闭了不让别人进来,他的世界唯一拥有的就是篮球。《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不合群,要不要改变。”科比显然没有选择改变,而是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球技,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从来不是取悦跟他一般大的小孩,而是从小以来的湖人梦。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科比是最早到学校的人,甚至比很多老师去的都早。时间长了他的努力让他颇具影响力,“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本来是科比反感记者的追问回怼记者的一句话,但正是少年勤奋加自律的习惯让科比的天赋毫无保留的发挥了出来。

如果你问我,天赋加努力能达到怎么的高度,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科比”

科比和黑曼巴,我更喜欢科比

科比在功成名就后陷入了纠结,怎么平衡家庭和篮球。他像个瘾君子一样痴迷于篮球,当挚爱的篮球和家庭冲突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他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他说:“他对家庭亏欠的太多,瓦妮莎可以随时跟他离婚并分走他一半的钱。但是瓦妮莎不想让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所以选择继续这段婚姻。”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科比对家庭充满了亏欠,所以后期的科比不是在疯狂的秀娃,而是想分担瓦妮莎带孩子的压力,弥补他对大女儿和二女儿的亏欠。但事实就是这么的残酷,或许对于一个要名留青史的球员来说,家庭确实会是一个负担吧。

科比选择把自己分离成了科比和黑曼巴两个人。科比属于生活,而黑曼巴属于球场,没有任何人能在球场上战胜黑曼巴。他把所以的负面情绪都带到了赛场上,不是针对某个人,能让他针对的只有他自己。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虽然黑曼巴有无数的高光时刻,但回归家庭的科比更让我钦佩和敬仰。

当我们纪念科比的时候我们在纪念什么

他在球场上有着无数的高光时刻,也有着傲人的荣誉,活着的时候这些俗世意义上的成功确实很重要,当科比离开我们这一刻,我更想聊的不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荣誉,他的生平,而是他的精神。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 如果不合群,尝试过融入而不得,放弃吧,像科比一样孤独的走上战场,你的未来是星辰和大海。
  • 如果生活给了你太多不公,像科比一样保留愤怒和不满,把那些情绪变成动力,拼搏在属于你的战场上。
  • 如果遇到挫折,诋毁,甚至是谩骂,没事就去想想这些,揭开一下伤疤,像科比一样不断用过去的失败刺激自己要用成绩回应回去。
致敬24,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里科比的纠结和不舍

如果没看过《科比的缪斯》,你喜欢的只是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黑曼巴。去看看《科比的缪斯》吧,那才是真正的科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