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芽衝破春泥 繁花已開一季 走出“疫”影 重拾當下

草芽衝破春泥 繁花已開一季 走出“疫”影 重拾當下

於風雨中相守,於花開時重逢。行走在樂清各地,工廠機器轟鳴,鄉間身影忙碌,道路車來車往……按下“重啟鍵”的樂清,各行各業搶抓機遇,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往日的生產生活正穩步有序地迴歸,但防控依然不能放鬆,重啟需要穩步推進,如何把公共衛生常態化與工作生活正常化融為一體,走出疫情陰影開啟美好生活?連日來,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社區、市場、鄉村等,與市民開展相關的對話。

科學應對

“當樂清按下‘重啟鍵’後,說真的,剛開始我心裡有疫情陰影,剛開始,先生叫我外出走走,我就是不敢出來。半個月前的一個週日,在一家人的鼓勵下,我終於走出了家門,當時感覺腳都浮在地面上。”4月18日,在柳市鎮政府廣場,陳女士邊散步邊笑著告訴記者。陳女士是一位全職太太,平時喜歡結交朋友,疫情期間,每天只要看到一些負面信息,就十分恐懼。形勢穩定後,家人多次邀請陳女士外出散步,她就是不願出去。家人發現陳女士的這種情緒後,找到了陳女士最要好的姐妹,通過交流,讓她經常有意識地向陳女士曬些外出遊玩的照片以及鼓勵的語句,漸漸地,陳女士放下了心,走出家門的第一句話是“外面真的安全了?”聽得一家人大笑。陳女士想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一些曾與她有同樣想法的朋友,只要注意安全,放下“恐懼”,才能走向美好。

“行走在春天的田野。”“喜歡大理的每一天。”“30歲生日,在草坪上美美地過。”翻看“90後”黃曉芳的微信朋友圈,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喜歡旅行、熱愛生活的她,最近都在調試心態走出家門,組織好友、帶上孩子去公園野餐,和閨蜜結伴去大理民宿遊玩。照片裡的她,陽光滿滿。“每次出門,我都會做好防護,人少的地方,會摘掉口罩,拍拍照。”黃曉芳說。

隨著國內防疫形勢趨穩向好,全省景區、酒店、民宿等陸續開放營業。從浙北的古鎮古村到浙南的鄉村田園,從浙西的秀山麗水到浙東的海島漁家,處處綠水青山,步步如詩如畫。“烏鎮真美!”4月15日,樂清青旅國際旅遊有限公司接待了一批散客,6位老人拼團去烏鎮後,紛紛舉起相機定格美景。4月12日,樂清青旅3個旅遊團110人前往樂清中雁西漈——玉禾山莊——環湖遊步道一日遊。該公司負責人楊旭忠說,這些天報團鄉村遊及周邊旅行的市民越來越多。

記者瞭解到,該公司每日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做好消毒等安全工作。楊旭忠認為,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確保旅客安全,這樣才能讓遊客享受旅遊帶來的快樂,享受美好的生活。

有關專家認為,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時代,市民要相信科學,不要恐慌,更不能盲目相信謠傳,要直面疫情科學應對,這樣才能投入正常工作,享受生活。

生活提質

“咖啡館好美!可感覺離自己好遙遠。”“你朋友去大理的照片,真漂亮,可我現在愛上在家做下午茶。”這是4月15日,市民葉女士和好友的對話。原本喜歡旅行拍照的她,因為疫情,宅家的日子裡“練”成了“美廚娘”。

“前幾天,我去超市採購1000多元的零食,雙休日做下午茶,再約幾位好友在家品嚐、看電影。”葉女士告訴記者,現在下班回家,就想宅家樂,對外界沒有特別的嚮往。每次看到微信朋友圈裡的姑娘去西餐廳、曬旅行照,雖然動心,但心裡犯懶。

同樣不想出門的還有市民鄭女士。她說,平劉海都變中分了,也不想去理髮店,在網上買來理髮工具自己修剪,對買衣服、買化妝品、逛街也沒多大欲望。“最近,愛上了種花種菜,覺得現世安穩就好,突然對事業和人生都沒有了太大追求。”鄭女士說,很多人說疫情後有報復性消費,自己倒是攢了不少錢。

8歲的嘟嘟是樂清市建設路小學二年級學生。前些天,嘟嘟媽媽林女士鼓勵嘟嘟走出家門,哪怕去小區逛逛也好,可嘟嘟覺得外面不安全,不願出門。林女士為此有點犯愁:“孩子要準備開學了,可是他總說疫情還沒結束,哪也不去。”幾天前,林女士諮詢了學校心理諮詢師,然後跟兒子講解疫情情況,並陪著嘟嘟去樓下、超市、體育館走走。在人少的時候,林女士還鼓勵嘟嘟摘下口罩。

“在單位上班,我不太與人交往,幹好分內工作就下班,也不太去關心別人,但通過這次疫情,讓我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變得親近。”在一家企業上班的小妍告訴記者,疫情剛開始時,她家沒有備一個口罩,當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一位同事打去電話,想不到同事給她家送來了幾十個口罩,這讓她十分感動。小妍說,這次疫情讓她意識到個體的脆弱,改變了她過去單打獨鬥的工作方法,居家期間,她通過微信網絡與平時少有溝通的同事進行聯絡、問候。疫情讓她學會團結與思考,她說,只有互相幫助的群體才能在危機中生存。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疫情確實改變好多人的生活和多年的工作理念。但還有少數人留下疫情陰影,心存恐懼,不想外出。針對這種現象,記者諮詢了多位心理專業人士。樂清市人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宋樂鷗說,像文中黃曉芳等人這種心態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我們要多欣賞美好事物,減少對疫情的負面情緒。因為疫情是一時的,我們要增加外出交際,多看正面權威報道,從而找回對工作、生活的衝勁。

傳遞信心

羅格朗集團董事長、樂清市北白象商會會長張相永認為,心理自強,文化重建也至關重要。“突如襲來的疫情,考驗的是大家的心理定力,復工復產後,員工心裡解壓變得很重要。希望、樂觀、自信、堅韌是人們心理資本的積極因素。”張相永坦言,作為企業負責人,他對員工更要關心、關愛。他要帶領員工學習,提升員工心理素質與文化自信,這也是走出情緒陰影的好方法。

正月初,張相永為湖北籍員工成立一個40多人的微信群,每天都在群裡發的早安和晚安問候,還有對疫情的講解,對員工的溫馨鼓勵,還不時有紅包驚喜。令人欣喜的是,在不少企業出現員工緊缺的情況下,他的企業員工從900名增加到1000名。員工上班時專注用心,下班時滿面春風。在他看來,這給應對危機帶來更強大後盾。與他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溫州中模眾創空間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萬立曉、樂清市飛達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蔡秀巍。

其實在復工復產中,我市好多企業家像張相永一樣,提早準備,制定相應的防控工作應急預案和生產方案等。如樂清經濟開發區早在2月2日通過微信溝通、網上辦公方式,協助各企業解決相關問題,並開展“一企一策”。下派駐企服務專員等,施行精準服務。一些單位還普遍開設了心理熱線。

在樂清市區南大街、伯樂東路,柳市大興街、柳青路等商場、餐飲店、美食店、美髮店裡,記者看到門口有值班人員對進出人員進行諮詢或量體溫等相關程序查詢,也有少部分店裡,營業員戴著口罩,但對於進出消費者不再量體溫。在一家理髮店,當記者進去時,營業員沒有讓記者亮健康碼,但記者瞭解到,理髮店裡有一套規範的安全要求,進出人員仍需佩戴口罩,與其他顧客保持距離,同時減少與理髮師之間的交流。

在市區中心公園、晨沐廣場,記者發現好多市民在人少的時候都摘下了口罩。在機關工作的陳先生說,在相信周邊環境安全的情況下,摘下口罩是一種自信。這次疫情,讓人思考了好多,特別是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疫情讓更多的人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好習慣重在堅持。接下來,每個人要把防控防疫要求轉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方式,強化自我防護和管理意識,讓健康生活習慣常態化。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各行各業全面復工復產,我們提倡,在提高復工人員防疫意識的同時,也要搶抓機遇,嘗試新創意,要變危機為商機。通過採取差異化策略,從細處著眼、小處著手、實處著力,開發“雲平臺”,拓展5G市場,精耕細作,幫助消除疫情陰影,以及復工復產的障礙、困難,發射復工復產“加速器”,“讓反思成為前進的動力”,讓樂清這座城市在忙碌中變得更豐富、充實而溫暖。

草芽衝破春泥 繁花已開一季 走出“疫”影 重拾當下

陳華榮老師與朋友共聊“化危為機”。陳驕奇 攝

「大家談」

包景化:這次疫情,要化危為機,因為機不再來。心理資本的強大與自信,必然造就人的自強。面對疫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在樂田幼兒園一邊抓防控,一邊抓生產。復工復產之前,教職員工首先開展線上和線下一對一家長幼兒心理輔導,釋放壓力。化危為機比的是速度,抓住機遇,提振信心,才能打好復工復產“仗”。

陳道:疫情過後,面對復工復產復學,有人會顯得焦慮、恐慌,不願外出。這些疫情後遺症,首先需要家人有一個陪伴的時間;在陪伴這段時間裡,家人或專業人士要給予情緒上疏導;第二步,就是做一些認知的會談,多交流多傳遞一些正能量信息,通過周邊生活環境的調整和信心的提振,就會慢慢地調整過來。

林丹平:因為宅家時間長了,少數人會因為太多的不確定性,不停地刷屏,接收太多的負面信息,對手機、電視有了依賴性,無法回到現實生活中。如何回到現實生活?實實在在地投入正常工作?這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需要家人及周邊人的引導,獲得個人的確定感和掌控感,多接收正能量,儲存更多安全感,從而更好地投入正常工作和生活。

@線條:疫情,讓我看到人間的真情,社會的大愛。物質財富不是最重要的,健康、親情才彌足珍貴。接下來,我要珍惜工作、熱愛生活,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化危為機

■陳華榮

如今我國疫情已轉為常態化防控,而目前還有少數人仍被疫情迷霧籠罩著,天天宅在家裡,以致成為“疫情奴隸”。可以從事生產的,仍心有餘悸;可以出去辦事的,仍裹足不前;可以復課上學的,仍閉門上網。這種消極行為與現實需要有些格格不入。這是人們的慣性思維在作怪。那怎樣引導大家走出陰影、直面困厄、積極工作,從容生活呢?

其實,國家已經發出“化危為機”的信號。兩週前習近平總書記來我省調研時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這就提示我們,要善於從眼前危機中捕捉和創造機遇。同時引導我們,要善於將當前危機化為自己發展的契機。

賈誼《新書·銅布》:“故善為天下者,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韓雲卿《平蠻頌序》:“化險阻為夷途。”這些國學經典名言與“化危為機”之意略同。南懷瑾先生在《中國文化泛言》中勸導我們:“不能絕望,因為要靠我們這一代,才能使古人長存,使來者繼起。”這是為“化危為機”奏響序曲,也是從側面闡述“心理資本”是“化危為機”的關鍵因素。

史載南宋時一次臨安城突然失火,有位姓裴富商的當鋪珠寶店頃刻被烈火吞噬。危境之中,裴富商即命夥計們前往長江沿岸採購大批木材、磚瓦、石灰等。不久朝廷頒旨,當地經營建材一律免稅。裴富商在“化危為機”中獲利數倍。可見“化危為機”是種高級智慧,的確難能可貴。

“化危為機”在我市也不乏其例。前期疫情較嚴重的我市,給出了別樣答案,那就是機器換人,馬力開足。2月24日,在位於樂清經濟開發區內的浙江“珠城科技”注塑車間內,62臺數字化注塑機器彷彿鋼鐵戰士般整齊排列,中央集成供料系統將物料輸送到正在運轉的每臺機器內,一個個成形的塑料件從機器另一頭“吐出”。 偌大的車間內,只需兩三名員工來回巡視,查看機器運轉情況。

4月14日,浙江鐵楓堂藥業有限公司順利拿到了日產近50萬隻口罩的我市首張“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療器械許可證。這些都是我市企業復工復產以來“化危為機”的最好佐證。

面臨危機,對於真正富有情懷的人並不可怕,不畏艱險的人將會更加堅強。黃櫱禪師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對“化危為機”觀點的詩化開示。陸放翁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對“化危為機”主旨的心理勸導。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對“化危為機”理念的前程展望。

在險情連連的長征路上,共產黨人就是在不斷“化危為機”中發展壯大的。在危難頻頻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華民族就是在不斷“化危為機”中走向輝煌的。古往今來,多少人在絕境中,彰顯優勢;在危機中,成就自己。

面臨危機,需要的是智慧。首先要解決認知問題,其次得做到知行合一。關愛員工,就是你邁出險境的關鍵一步,因為他們知反哺,遇險情會主動為你排憂解難。直面困厄,就是你抓住契機的重要一環,因為困厄像彈簧,你只要剛強它立馬顯得軟弱。對於那些不敢直面危機的人,這才是一場真正的危機。對於那些敢於自覺接受挑戰的人來說,危機就是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