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芽冲破春泥 繁花已开一季 走出“疫”影 重拾当下

草芽冲破春泥 繁花已开一季 走出“疫”影 重拾当下

于风雨中相守,于花开时重逢。行走在乐清各地,工厂机器轰鸣,乡间身影忙碌,道路车来车往……按下“重启键”的乐清,各行各业抢抓机遇,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往日的生产生活正稳步有序地回归,但防控依然不能放松,重启需要稳步推进,如何把公共卫生常态化与工作生活正常化融为一体,走出疫情阴影开启美好生活?连日来,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社区、市场、乡村等,与市民开展相关的对话。

科学应对

“当乐清按下‘重启键’后,说真的,刚开始我心里有疫情阴影,刚开始,先生叫我外出走走,我就是不敢出来。半个月前的一个周日,在一家人的鼓励下,我终于走出了家门,当时感觉脚都浮在地面上。”4月18日,在柳市镇政府广场,陈女士边散步边笑着告诉记者。陈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平时喜欢结交朋友,疫情期间,每天只要看到一些负面信息,就十分恐惧。形势稳定后,家人多次邀请陈女士外出散步,她就是不愿出去。家人发现陈女士的这种情绪后,找到了陈女士最要好的姐妹,通过交流,让她经常有意识地向陈女士晒些外出游玩的照片以及鼓励的语句,渐渐地,陈女士放下了心,走出家门的第一句话是“外面真的安全了?”听得一家人大笑。陈女士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一些曾与她有同样想法的朋友,只要注意安全,放下“恐惧”,才能走向美好。

“行走在春天的田野。”“喜欢大理的每一天。”“30岁生日,在草坪上美美地过。”翻看“90后”黄晓芳的微信朋友圈,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喜欢旅行、热爱生活的她,最近都在调试心态走出家门,组织好友、带上孩子去公园野餐,和闺蜜结伴去大理民宿游玩。照片里的她,阳光满满。“每次出门,我都会做好防护,人少的地方,会摘掉口罩,拍拍照。”黄晓芳说。

随着国内防疫形势趋稳向好,全省景区、酒店、民宿等陆续开放营业。从浙北的古镇古村到浙南的乡村田园,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家,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乌镇真美!”4月15日,乐清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接待了一批散客,6位老人拼团去乌镇后,纷纷举起相机定格美景。4月12日,乐清青旅3个旅游团110人前往乐清中雁西漈——玉禾山庄——环湖游步道一日游。该公司负责人杨旭忠说,这些天报团乡村游及周边旅行的市民越来越多。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每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消毒等安全工作。杨旭忠认为,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旅客安全,这样才能让游客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享受美好的生活。

有关专家认为,在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市民要相信科学,不要恐慌,更不能盲目相信谣传,要直面疫情科学应对,这样才能投入正常工作,享受生活。

生活提质

“咖啡馆好美!可感觉离自己好遥远。”“你朋友去大理的照片,真漂亮,可我现在爱上在家做下午茶。”这是4月15日,市民叶女士和好友的对话。原本喜欢旅行拍照的她,因为疫情,宅家的日子里“练”成了“美厨娘”。

“前几天,我去超市采购1000多元的零食,双休日做下午茶,再约几位好友在家品尝、看电影。”叶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下班回家,就想宅家乐,对外界没有特别的向往。每次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姑娘去西餐厅、晒旅行照,虽然动心,但心里犯懒。

同样不想出门的还有市民郑女士。她说,平刘海都变中分了,也不想去理发店,在网上买来理发工具自己修剪,对买衣服、买化妆品、逛街也没多大欲望。“最近,爱上了种花种菜,觉得现世安稳就好,突然对事业和人生都没有了太大追求。”郑女士说,很多人说疫情后有报复性消费,自己倒是攒了不少钱。

8岁的嘟嘟是乐清市建设路小学二年级学生。前些天,嘟嘟妈妈林女士鼓励嘟嘟走出家门,哪怕去小区逛逛也好,可嘟嘟觉得外面不安全,不愿出门。林女士为此有点犯愁:“孩子要准备开学了,可是他总说疫情还没结束,哪也不去。”几天前,林女士咨询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然后跟儿子讲解疫情情况,并陪着嘟嘟去楼下、超市、体育馆走走。在人少的时候,林女士还鼓励嘟嘟摘下口罩。

“在单位上班,我不太与人交往,干好分内工作就下班,也不太去关心别人,但通过这次疫情,让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亲近。”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小妍告诉记者,疫情刚开始时,她家没有备一个口罩,当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一位同事打去电话,想不到同事给她家送来了几十个口罩,这让她十分感动。小妍说,这次疫情让她意识到个体的脆弱,改变了她过去单打独斗的工作方法,居家期间,她通过微信网络与平时少有沟通的同事进行联络、问候。疫情让她学会团结与思考,她说,只有互相帮助的群体才能在危机中生存。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疫情确实改变好多人的生活和多年的工作理念。但还有少数人留下疫情阴影,心存恐惧,不想外出。针对这种现象,记者咨询了多位心理专业人士。乐清市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宋乐鸥说,像文中黄晓芳等人这种心态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我们要多欣赏美好事物,减少对疫情的负面情绪。因为疫情是一时的,我们要增加外出交际,多看正面权威报道,从而找回对工作、生活的冲劲。

传递信心

罗格朗集团董事长、乐清市北白象商会会长张相永认为,心理自强,文化重建也至关重要。“突如袭来的疫情,考验的是大家的心理定力,复工复产后,员工心里解压变得很重要。希望、乐观、自信、坚韧是人们心理资本的积极因素。”张相永坦言,作为企业负责人,他对员工更要关心、关爱。他要带领员工学习,提升员工心理素质与文化自信,这也是走出情绪阴影的好方法。

正月初,张相永为湖北籍员工成立一个40多人的微信群,每天都在群里发的早安和晚安问候,还有对疫情的讲解,对员工的温馨鼓励,还不时有红包惊喜。令人欣喜的是,在不少企业出现员工紧缺的情况下,他的企业员工从900名增加到1000名。员工上班时专注用心,下班时满面春风。在他看来,这给应对危机带来更强大后盾。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温州中模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立晓、乐清市飞达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秀巍。

其实在复工复产中,我市好多企业家像张相永一样,提早准备,制定相应的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和生产方案等。如乐清经济开发区早在2月2日通过微信沟通、网上办公方式,协助各企业解决相关问题,并开展“一企一策”。下派驻企服务专员等,施行精准服务。一些单位还普遍开设了心理热线。

在乐清市区南大街、伯乐东路,柳市大兴街、柳青路等商场、餐饮店、美食店、美发店里,记者看到门口有值班人员对进出人员进行咨询或量体温等相关程序查询,也有少部分店里,营业员戴着口罩,但对于进出消费者不再量体温。在一家理发店,当记者进去时,营业员没有让记者亮健康码,但记者了解到,理发店里有一套规范的安全要求,进出人员仍需佩戴口罩,与其他顾客保持距离,同时减少与理发师之间的交流。

在市区中心公园、晨沐广场,记者发现好多市民在人少的时候都摘下了口罩。在机关工作的陈先生说,在相信周边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摘下口罩是一种自信。这次疫情,让人思考了好多,特别是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疫情让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好习惯重在坚持。接下来,每个人要把防控防疫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方式,强化自我防护和管理意识,让健康生活习惯常态化。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我们提倡,在提高复工人员防疫意识的同时,也要抢抓机遇,尝试新创意,要变危机为商机。通过采取差异化策略,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开发“云平台”,拓展5G市场,精耕细作,帮助消除疫情阴影,以及复工复产的障碍、困难,发射复工复产“加速器”,“让反思成为前进的动力”,让乐清这座城市在忙碌中变得更丰富、充实而温暖。

草芽冲破春泥 繁花已开一季 走出“疫”影 重拾当下

陈华荣老师与朋友共聊“化危为机”。陈骄奇 摄

「大家谈」

包景化:这次疫情,要化危为机,因为机不再来。心理资本的强大与自信,必然造就人的自强。面对疫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乐田幼儿园一边抓防控,一边抓生产。复工复产之前,教职员工首先开展线上和线下一对一家长幼儿心理辅导,释放压力。化危为机比的是速度,抓住机遇,提振信心,才能打好复工复产“仗”。

陈道:疫情过后,面对复工复产复学,有人会显得焦虑、恐慌,不愿外出。这些疫情后遗症,首先需要家人有一个陪伴的时间;在陪伴这段时间里,家人或专业人士要给予情绪上疏导;第二步,就是做一些认知的会谈,多交流多传递一些正能量信息,通过周边生活环境的调整和信心的提振,就会慢慢地调整过来。

林丹平:因为宅家时间长了,少数人会因为太多的不确定性,不停地刷屏,接收太多的负面信息,对手机、电视有了依赖性,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回到现实生活?实实在在地投入正常工作?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需要家人及周边人的引导,获得个人的确定感和掌控感,多接收正能量,储存更多安全感,从而更好地投入正常工作和生活。

@线条:疫情,让我看到人间的真情,社会的大爱。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健康、亲情才弥足珍贵。接下来,我要珍惜工作、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化危为机

■陈华荣

如今我国疫情已转为常态化防控,而目前还有少数人仍被疫情迷雾笼罩着,天天宅在家里,以致成为“疫情奴隶”。可以从事生产的,仍心有余悸;可以出去办事的,仍裹足不前;可以复课上学的,仍闭门上网。这种消极行为与现实需要有些格格不入。这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在作怪。那怎样引导大家走出阴影、直面困厄、积极工作,从容生活呢?

其实,国家已经发出“化危为机”的信号。两周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调研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这就提示我们,要善于从眼前危机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同时引导我们,要善于将当前危机化为自己发展的契机。

贾谊《新书·铜布》:“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韩云卿《平蛮颂序》:“化险阻为夷途。”这些国学经典名言与“化危为机”之意略同。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泛言》中劝导我们:“不能绝望,因为要靠我们这一代,才能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这是为“化危为机”奏响序曲,也是从侧面阐述“心理资本”是“化危为机”的关键因素。

史载南宋时一次临安城突然失火,有位姓裴富商的当铺珠宝店顷刻被烈火吞噬。危境之中,裴富商即命伙计们前往长江沿岸采购大批木材、砖瓦、石灰等。不久朝廷颁旨,当地经营建材一律免税。裴富商在“化危为机”中获利数倍。可见“化危为机”是种高级智慧,的确难能可贵。

“化危为机”在我市也不乏其例。前期疫情较严重的我市,给出了别样答案,那就是机器换人,马力开足。2月24日,在位于乐清经济开发区内的浙江“珠城科技”注塑车间内,62台数字化注塑机器仿佛钢铁战士般整齐排列,中央集成供料系统将物料输送到正在运转的每台机器内,一个个成形的塑料件从机器另一头“吐出”。 偌大的车间内,只需两三名员工来回巡视,查看机器运转情况。

4月14日,浙江铁枫堂药业有限公司顺利拿到了日产近50万只口罩的我市首张“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疗器械许可证。这些都是我市企业复工复产以来“化危为机”的最好佐证。

面临危机,对于真正富有情怀的人并不可怕,不畏艰险的人将会更加坚强。黄蘖禅师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对“化危为机”观点的诗化开示。陆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对“化危为机”主旨的心理劝导。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对“化危为机”理念的前程展望。

在险情连连的长征路上,共产党人就是在不断“化危为机”中发展壮大的。在危难频频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民族就是在不断“化危为机”中走向辉煌的。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绝境中,彰显优势;在危机中,成就自己。

面临危机,需要的是智慧。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其次得做到知行合一。关爱员工,就是你迈出险境的关键一步,因为他们知反哺,遇险情会主动为你排忧解难。直面困厄,就是你抓住契机的重要一环,因为困厄像弹簧,你只要刚强它立马显得软弱。对于那些不敢直面危机的人,这才是一场真正的危机。对于那些敢于自觉接受挑战的人来说,危机就是转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