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曾與唐帝國、阿拉伯帝國並稱為當時的世界三大帝國。由於拜占庭文化的特殊性,其文明被稱為“拜占庭文明”。就文學史意義而言,拜占庭文學是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概念界定、發展脈絡和文化特徵亟需釐清。
原文 :《獨具文化樣貌的拜占庭文學》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劉建軍
圖片 |網絡
如何界定拜占庭文學
何為拜占庭文學?從時間上說,拜占庭文學就是從公元4世紀開始到15世紀中期帝國滅亡這一階段所產生的文學。這是和拜占庭帝國的歷史與文化實踐密不可分的。
對此,德國學者卡爾·克倫巴赫爾指出:“當一個新的世界性宗教取代古代異教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的狀態經歷了深入而持續轉型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有著希臘文化氛圍的新首都,希臘元素開始在羅馬帝國成長成為一個政治性的力量和獨有的支配因素的時候,當基礎的和影響性的改變被貫徹在希臘語言、文學和藝術上的時候,可以說一個全新的時代就開啟了,這開始於4世紀,如果要一個準確日期的話,那就是公元324年。”英國學者拜尼斯主編的《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也認為:“這是一個從古代世界的文化轉變為拜占庭帝國獨特的基督教文明的過渡時期。”俄羅斯學者A.A.瓦西列夫也認為:“從此刻起,一箇舊的異教國家開始轉變成一個新的基督教國家。”學者們一般認為,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由此拜占庭文學的終點也應該定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
從性質上看,在中世紀,拜占庭文學是一種與當時的西歐文學、北歐文學以及阿拉伯文學完全不同的藝術存在。按照西方學者斯特雷耶的看法,拜占庭文學主要是指“在拜占庭帝國及其影響所及的地區以希臘語進行創作的文學”。這裡有兩個界定語:一是“拜占庭帝國及其影響所及的地區”,二是“以希臘語創作的”。從整個定義來看,拜占庭文學既是東地中海地區中世紀獨特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性質的反映,也是對古代希臘文化與文學的繼承和發展,換言之,是古代希臘文化和文學的中世紀化。
拜占庭文學的發展脈絡
與西歐中世紀文學一切都從頭創造的發展之路不同,拜占庭文學是在對古典文學典範的接受和借鑑中發展起來的。
第一個時期是324年至7世紀初,這是拜占庭文學興起時期。
拜占庭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在古代希臘的題材和手法的影響下出現的。在很長時期內,人們所受的啟蒙教育常常先來自荷馬史詩,然後才是《聖經》。在拜占庭文人中,“言必稱荷馬”似乎是很普遍的現象。
最早寫出拜占庭文學作品的大多是希臘遺民和希臘文化造詣較高的教士們。例如,弗拉維烏斯·克勞迪烏斯·尤里安皇帝(332-363年)就寫有散文體宗教頌歌《致太陽王》、《致眾神之母》以及《凱撒們》等。4世紀初,赫利奧多羅斯寫了一部深得古代希臘文化精髓的羅曼司小說《埃塞俄比亞傳奇》。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阿格涅斯和恰瑞克莉婭的愛情故事,結構模仿了荷馬史詩。這部作品為後來的拜占庭作家們樹立了榜樣。在450年前後,希臘遺民穆薩烏斯寫下了著名詩作《赫洛與利安德》,肯定男女之間生死相依的愛情,這部詩作仍然是古代希臘詩歌的餘響。此時還有埃及史詩詩人學派創始人農諾斯的48卷長詩《狄奧尼索斯記》,其長度等於《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總和。這一歷史階段也出現了很多基督教教士們的創作,如5世紀至6世紀,羅曼努斯是教會歌頌文學的著名作者,他被認為是偉大的東方基督教教會詩人之一,有人甚至稱他為“最偉大的宗教天才”“新希臘的但丁”等。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被認為是拜占庭文化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第二個時期是7至8世紀,這是拜占庭文學低潮時期。
拜占庭社會在7世紀發生了危機,帝國的疆域急劇縮小。社會動盪、外族入侵和破壞聖像運動導致了此時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的停滯。但仍有學者繼續創作,例如7世紀,索非亞大教堂的祭司喬治·比希狄亞被認為是拜占庭最優秀的世俗詩人,主要寫有《希拉剋略皇帝遠征波斯記》《希拉剋略皇帝》《六日》等。
大馬士革的約翰因其創作的聖詩而譽滿天下,他的著名作品《巴拉阿姆和約瑟夫生平》是取材於東方的佛陀生活故事而寫成的傳奇。在約翰的筆下,聖歌藝術形式達到了其至高至美的頂峰。
第三個時期是9至12世紀,這是拜占庭文學成就相對較高的歷史階段。
公元876年,瓦西里一世建立了強大的馬其頓王朝(867-886年)。瓦西里二世(963-1025年)繼位後,拜占庭迎來了又一次的黃金時代。這誠如中世紀史學家丹皮爾所說:“在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9-10世紀時,就已經出現了知識的復興。”
此時文學主要表現的是拜占庭英雄的豐功偉績,這是和帝國再次強盛以及拜占庭人渴望“強人”出現以維持社會穩定的心理分不開的。此時重要作品是史詩《狄吉尼斯·阿克里特》,它揭示了10世紀小亞細亞的民族矛盾、民族鬥爭以及民族融合的歷史特點,也表現了拜占庭民族英雄的基本風貌。瓦西列夫認為:“這一史詩的風格頗接近西方的騎士傳奇,如《熙德之歌》《羅蘭之歌》,也同阿拉伯世界的傳統故事有很明顯的淵源關係。……在這一傳奇故事中,可以找到許多與阿拉伯《天方夜譚》和後來土耳其敘事詩中的情節和人物的聯繫。”
在此基礎上,11世紀末到12世紀,拜占庭出現了被稱為“科穆寧文藝復興”的文化發展新階段。這一復興被看成希臘-拜占庭民族意識的復興,主要表現為再次學習和弘揚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作家們對古典作家荷馬、柏拉圖、修昔底德、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人的研究興趣日濃。可以說,此時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研究、史學寫作等在質量上達到了新高度,尤其是創造出了新的文學體裁,如羅曼司小說,主要作品有《荻蘿茜拉和查理克里斯》等。此時重要作家還有科穆寧公主、盧西安·迪阿洛戈等,他們的創作被認為是拜占庭式的人文主義精神的顯現。
第四個時期是13至15世紀,這是拜占庭文學的晚期。
此時拜占庭文學的發展似乎和帝國的衰落並不同步。從14世紀十字軍東征到君士坦丁堡陷落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充滿活力的模仿古典希臘文學的情形。作為拜占庭的希臘人,他們認為必須保持和發揮自己文化上的優勢,並且這比西方軍事上的優勢更為重要。就在此時,一種接近本土現代希臘文學的繁榮也初露端倪。一名歷史學家這樣說過:“在它就要滅亡的前夕,所有的希臘人似乎在重新積聚了她的聰明才智和力量,煥發著最後一道璀璨的光芒。”此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5世紀的《拜占庭的阿克琉斯》。
拜占庭文學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
首先,拜占庭文化是以希臘遺產為主要特色的文化。
這主要表現在,一大批基督教學者在不同歷史時代沒有放棄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出版了許多關於希臘羅馬的研究著作或用希臘哲學解釋神學思想和建構神學體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對古典希臘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存,不僅來自修道院裡的宗教學者,世俗的圖書館和大學也作出貢獻,甚至許多皇帝和一些上層人物都是希臘學者或文學的愛好者。同時,希臘語在拜占庭,特別是帝國的東地中海各行省已經成為通用語言。對此,威爾·杜蘭曾深刻指出:“雖然帝國自始至終都被稱為羅馬帝國,但幾乎所有的拉丁素質,除了羅馬法之外,都已蕩然無存。自赫勒克留以來,在東拜占庭,希臘語已經成為政治、文學、宗教儀式以及日常生活的語言。”
其次,拜占庭文化又是獨具特色的基督教文明。
拜占庭帝國畢竟來自古羅馬帝國,古羅馬帝國以基督教作為國教的現實不能不成為拜占庭帝國的思維方式的決定性因素。東羅馬帝國的真正開端是君士坦丁皇帝將帝國的首都遷至東地中海的拜占庭。新都城的建立並沒有使羅馬帝國的東方部分脫離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而是在繼承羅馬帝國基督教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是它越來越與古代希臘文化緊密聯繫起來,並且形成了基督教的東方特色,其主要特徵就是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是以古代希臘哲學和東方哲學作為其闡釋的基礎的。他們不僅拋棄了西羅馬帝國以拉丁文作為宗教正統語言的做法轉而使用希臘語,而且把希臘哲學和猶太教哲學中的神秘主義與基督教精神融合起來了。
第三,拜占庭的中世紀文化也是典型的多種東西方文化要素混合而成的文化。與羅馬帝國一樣,拜占庭始終是一個由多民族、多種族、多種文化要素在武力征服和專制統治下混合而成的政治實體。
拜占庭所處的地理環境又使得它與多個不同的文化圈相互重疊或接壤,它的西北部是拉丁文化興盛之地,北部屬於斯拉夫各個部落的廣袤領土,東部是阿拉伯文化圈。東西方文化在這個地區的碰撞和交融極為頻繁、劇烈。在這些地域生活的各個民族都擁有過自己的獨特文化。所以,儘管拜占庭的歷代統治者們希望用統一的東方正教思想來規範這些文化,但不可否認,廣闊的並處於不斷變動之中的帝國疆域以及多種地方性文化的深厚根基,會使不同的文化因子經過改造後進入其思想體系。
由此可見,正是上述三種不同性質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不僅使拜占庭文學具有和其他地域文學完全不同的文化樣貌,也給後來這一地區埋下了文化多樣性及其衝突的種子。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拜占庭文學的文獻翻譯與文學史書寫》(批准號為18ZDA287)階段性成果]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03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縱觀 | 我們為何研究古希臘哲學,它與中國有何關係?
薦讀 | 中世紀歐洲騎士如何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