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王樹山書法原文

蘇幕遮·碧雲天 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這首詞的主要特點在於能以沉鬱雄健的筆力抒寫低迴宛轉的愁思,聲情並茂,意境宏深,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的一面。也讓人看到被稱為“甲兵十萬在胸中,赫赫英名震犬戎”(《宋人軼事彙編》卷八)的范仲淹多情脆弱的一面。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上片描寫穠麗闊遠的秋景:湛湛藍天,嵌綴朵朵湛青的碧雲;茫茫大地,鋪滿片片枯萎的黃葉。無邊的秋色綿延伸展,融匯進流動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籠罩著寒意悽清的煙霧,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著落日的餘輝;天宇,連接著大江的流水。無情的芳草啊,無邊無際,綿延伸展,直到那連落日餘輝都照射不到的遙遙無際的遠方。悠悠鄉思離情,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非常高妙。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下闕抒情,情景交融。“黯鄉魂,追旅思”二句,前三字是寫妻子黯淡悽楚的鄉魂,後三字是寫作者旅居邊塞的思念。兩者在茫茫宇宙中追尋,纏繞,相交相融。“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二句,寫出天涯孤旅,鄉愁之深,無時不在,“好夢”難得,無計可消。下句“休獨倚”更可見詞人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圓,反襯出詞人身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二句,一腔愁緒無法訴說,無法釋懷,無法摒棄,只有借酒澆愁,他越想排遣愁緒,反而更加紛繁,更加濃重,每一次的排遣都會加重他心靈所受的折磨,作者 “用'愁腸’把'淚’ 與'酒’巧妙聯繫起來,瀰漫著蒼涼之悲,讀起來令人迴腸蕩氣。”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整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麗景與柔情做到了完美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穠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體說來,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侷限於閨閣庭院。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在參知政事任上,提出過政治革新的方案,主持慶曆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文章駢散相間,氣勢磅礴,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卒諡文正。

 王樹山書法 內容源自網絡 請書友鑑評

王樹山書法 宋·范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賞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