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观察:线上阅读、听书受青睐,专家呼吁重视版权问题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近日,不少平台已经陆续发布了阅读数据报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通过分析采访得知,线上阅读、听书越来越受青睐。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进步,但也要重视版权问题。

线上阅读成主流

“关键在内容,不在阅读载体”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分析,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上班族周先生一直习惯通过手机上网阅读,在他看来,“手机随身携带,闲暇时间,想看就看,而纸质书就很难做到这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山东省图书馆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图书馆积极开展线上阅读服务读者。一方面,读者凭借阅证登录后可通过PC端享用120万册电子图书。另一方面,春节前,“山东省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小程序也在微信平台上线,该平台集成了QQ阅读、仁仁阅、中华连环画、云图有声龙源期刊、中华诗词库等平台资源,以及省馆自建齐鲁人文、齐鲁艺术、戏曲动漫等数据库,读者通过手机一键检索,即可获取相关资源。记者了解到,从1月25日闭馆到3月31日开馆之间,网站访问量近20万次,“山东省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访问人数4万多,访问次数近70万。

在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王玉梅看来,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只是知识的载体不同而已,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所以会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不能片面地去推荐选择哪种阅读方式。“《论语》可以说是片段式的记录,积少成多就成了传承至今的经典作品,所以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不在于阅读的载体和形式。开卷有益,只要愿意去阅读,那就肯定会有收获。”王玉梅介绍。

线上阅读可分为两大类

形成“免费+付费模式”

黄女士平时读的书多且杂,在她眼里,目前的线上阅读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我读比较严肃的书时会去kindle,有时也会在当当网或京东上买电子书,追连载小说或者读轻松的内容就喜欢去QQ阅读上看,还可以和其他网友在书友圈里一起交流故事情节”。

黄女士是名90后,据亚马逊全民阅读报告显示,90后、00后读者对中外文学、特别是科幻及网络文学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50后、60后读者选择经典名著、历史传记的占比更高,70后、80后读者偏爱社科人文、经济管理等类别的书目。面对种类繁多的图书选品,总体上看,经典名著仍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图书类别,而中外文学、社科人文、历史传记等类目同样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此外,《庆余年》等热剧刊播,也是促进读者购书的重要因素。

世界读书日观察:线上阅读、听书受青睐,专家呼吁重视版权问题

Kindle移动阅读APP上的电子书排行榜。

报告还显示,近八成读者愿意为自己喜欢的电子读物付费,其中许多读者都选择通过KindleUnlimited电子书包月服务。

黄女士提到的QQ阅读是阅文集团旗下移动阅读APP,网文占有很大比重。目前,阅文集团拥有1220万部作品储备,810万名创作者,覆盖200多种内容品类,触达数亿用户,已成功输出《鬼吹灯》《盗墓笔记》《琅琊榜》《将夜》等大量优秀网文IP改编为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业态产品。

世界读书日观察:线上阅读、听书受青睐,专家呼吁重视版权问题

QQ阅读上的各类榜单。

阅文集团的前身可追溯到2002年创立的起点中文网。2003年,起点中文网创新推出VIP付费阅读制度,一举奠定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基础,成为网络文学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新时代的起点。

2017年11月,阅文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被誉为“网络文学第一股”。如今,阅文集团已形成较为清晰的“免费+付费模式”。据相关负责人介绍,“QQ阅读、起点读书等针对网文精品化付费用户;自有免费阅读APP飞读等针对的是尚未建立付费阅读习惯、但也逐渐产生阅读需求的用户,这两者互为补充。”免费阅读模式与现有付费内容并行推出拓宽了内容广度及服务的用户群体。“长期来看,随着免费用户与我们平台的互动增多,我们也将有机会把部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客户。”该负责人表示。

针对版权问题,该负责任人介绍,“阅文有专业化的版权保护团队,长期坚持正版宣传和维权实践,维护创作者权益”。据了解,阅文维权范围覆盖集团知名作品十万余部,监测下架侵权链接千万余条。

听书成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健身、做家务……忙着也能听”

其次,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揭示出新的阅读趋势。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2019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了4.3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个百分点。

日前,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也显示,有声阅读成为了移动阅读行业的一个全新增长点,在市场增长速度上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张女士平时就爱在喜马拉雅上听书,“上了一天班,本来眼就疲劳,听书不眼疼,而且路上,健身、做家务时……忙着也能听”。

当前,像当当网、QQ阅读等许多阅读平台都上线了听书功能,并且已经比较成熟。在移动阅读音频行业中,喜马拉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世界读书日观察:线上阅读、听书受青睐,专家呼吁重视版权问题

喜马拉雅APP内页。

据了解,喜马拉雅手机用户超过6亿,拥有1000万有声主播,他们共同创造了覆盖财经、音乐、新闻、商业、小说、汽车等328类过亿有声内容。

记者查询喜马拉雅2019年数据报告了解到,80后和90后占比都超过了3成,分别为33%和32%。Z世代(是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泛指95后)占比19%。喜马拉雅平台数据显示,在有声书用户中,Z世代用户成为付费听书的主力军。

据喜马拉雅最新的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有声阅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3%,总收听时长更是增长了近100%。2020年第一季度用户购买有声书专辑数超过2018年总和。用户搜索有声书关键词显示,三国演义、鬼吹灯、红楼梦等都是高频词。最受用户欢迎的名著则是《平凡的世界》《小王子 》等。

专家观点

线上阅读成主流很正常,是一种进步

针对阅读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学院杜泽逊院长,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整理。

1、

记者: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有观点认为,线上阅读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对此,您怎么看?

杜泽逊:这种现象很正常。书籍、文件等文字资料,他是需要载体的,需要传播媒介。当然,书也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承载的是人类经验、思考和智慧。

起初,我们传播思想就是通过语音来完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耳相传。有了文字后,我们有了甲骨文、竹简书,还会在铜器上刻字,再到后面纸的发明、书籍的传播,这都是一种进步,一种载体的转变,是随着文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出现的新传播途径。

其实,不管是线上阅读还是线下阅读,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不能凭此就说一个人习惯不好,品质不高。

2、

记者: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您怎样看待碎片化阅读?

杜泽逊:碎片化阅读不止线上有,纸上也有。比如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也是比较碎片化,内容有长有短,上下文并没有多少关系。所以,碎片化阅读并没有不好,关键是要看书的本质、内容水准。

具体来说,碎片化阅读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读物。比如报纸,采用的是新闻纸,虽然含纤维较多,但是不好长期保存,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平时读报纸就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新媒体,传播快、方便,我们能更便利的看新闻、获取信息,这属于一种“便捷快餐”。还有一种,专业书籍就比较适合纸质阅读,因为它的专业性,你可能需要时常拿出来翻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一些经验。再有,就是经典名著,比如《诗经》《红楼梦》等,这类书籍内容丰富,文字后面有更深的含义,它所包含的知识和智慧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每次读后也会有新的体悟。这种就比较适合纸质书籍,是电子书比不了的,我们还可以将书籍借予他人、给孩子看。在古代,有的都成“传家宝”,正所谓“子子孙孙永保永享”。

3、

记者:现在很多书籍都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看,版权问题一直存在。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杜泽逊: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看看伤害到了哪方的权益,一方面是惩治,另一方面是要补偿。比如,出版社主动将经过严格审校的电子版书籍上传网络,国家可以给予奖励,保证他们的经济收益,这有利于我们国家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国民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提升。

4、

记者: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有三成国民有听书的习惯。对此,您怎么看?未来这种听书模式会越来越主流吗?

杜泽逊:所谓的有声阅读,其实并不新。如孔子讲学,这些知识和智慧得以保存,是后人汇编而成。而且,还有评书这种表现形式,在纸质书籍很火时说书的人依旧很多。之后,还有收音机、广播等。

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有声阅读”,其实就是老师讲课、一人说书,结合了现代技术,是一种形式的“升级版”。比如线上听课,我想在济南听上海老师讲课,这就是利用了有声阅读,可以忽略掉地域的限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