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商业收益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现在电视剧的标配是什么?流量鲜肉?各种IP?这些都可以没有,但是广告是不可能没有的。广告、会员再加上新的超前付费点播,是目前影视剧的营收三板斧. 开个会员,可以免掉前后、中插的大段广告,但这两年创可贴广告逐渐成为了标配(就算加上了互动属性也无法改变它是个广告),再加上剧本身中间小剧场以及剧里的各种御泥坊们,真的是防不胜防。

其实平台和影视剧要恰饭的心完全理解,毕竟之前的超前点播的那篇文章也说了,如今内容费用真的贵。不过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上可以怎么再更细平衡,就是一门恰饭的艺术了.

提供用户愿意主动获取的

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原先叫《孤城闭》,由王凯主演,讲述宋仁宗赵祯的一生。剧集刚开播没多久,不少人反映有点慢热,但不论叙事如何,张开宙导演真可算是视觉盛宴的保障了,正午阳光一贯重视服化道的还原,台词也考究,可以说经过了《琅琊榜》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后几乎成了古装剧品质QS认证了。

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但是有些遗憾的是,这些精心准备的内容没能被很好的传达。在看剧时观众的心往往更多是随着剧情走,精神集中在人物的表情上,其余的众多细节都在走马观花中错过.

观众并非没有兴趣了解,从公众号每回有热播古装剧都会出现一批科普热文来看,大部分观众应该有勤劳补课,甚至科普文的受众要更广泛,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期间,我就曾在朋友圈和公众号看到朋友们转发的多篇分析科普热文,但并非所有人都在追剧.

与此同时,之前《亲爱的热爱的》全天挂热搜时,我发现了这届观众刷预告很勤快,最近优酷因为《三千鸦杀》和《冰糖炖雪梨》的预告以及周边物料没放够,还被观众戏谑说学学隔壁腾讯和爱奇艺。

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那么假如《清平乐》开一个番外科普专栏,由剧组人员去进行宋朝的服饰、官衔、生活用品等等相关科普,这样既可以缓解部分用户着急追剧的心焦难耐,而且这种提供知识和干货的内容营销很容易出圈,比如果壳网就多次靠着热点相关的硬核科普刷满存在感和好感。

同时,也可以考虑把一部分恰饭的任务移到视频专栏,观众在急切看剧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广告,和他在等更新剧荒的时候遇到一个广告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不同就会导致转化率上完全不一样结果. 之前有人说

会员和广告之间实际是个零和游戏,买会员的人越多,看广告的人也就越少。

如果不考虑效果与费用的关联,也不考虑观众主动选择的可能,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是正因为还有很多能做的,所以我觉得未必。

有办法能让用户主动去获取的就不要强加给用户。沉迷追剧热衷于刷预告的观众,其实也是最有可能被一定相关度的产品转化的一群人,并且此时的广告变成了一种物料和口粮被用户主动选择,在高接受度的情况下,广告投放效果必然要好很多。正片也许曝光率更高,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后者转化率却是更高。所以不论是广告商希望提高转化率还是平台希望能既恰饭又保持较好的用户体验,都应该考虑对于恰饭的细节多琢磨。

提供关联度高和代入感强的

针对《清平乐》,开设专栏之后,可以把广告和科普做一个糅合实现创收,例如介绍宋朝饮食文化应该不难关联到现有商品的一些品类,有照应的科普,通过干货内容勾起观众兴趣,从而实现更高转化率。

这种套路是公众号软文推广经常用的,但视频上还没怎么看到有剧做,也许是有我不清楚的原因限制了这种可能,但是我觉得这样比目前大多数剧在正片中间搞无关联的广告小剧场的做法,从观感会好上很多.

从关联度高上看,这几年

#影视#不断试水的IP衍生品也可以在此处曝光.之前《陈情令》的周边在微博上进行的宣传,身边有位朋友不玩微博,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才知道有衍生品周边这回事。而如果有专栏作为一个曝光窗口的话绝大多数剧粉都能知道这些信息. 而在正片投放,主要可能面临观众不舍得点击链接跳转打断看剧体验,或者部分游离观众兴趣不大觉得被打扰. 但在专栏则情况会好很多.

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照应强调内容要和广告的属性匹配,所以可能涉及到广告介入的时间点. 毕竟这种植入得和内容一起创作,所以可能头部IP的剧集才能在早期就有挑选的余地. 而其他的剧,大部分广告商未必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毕竟每年凉凉的剧始终是多数。

也许是因为这样,Video++极链科技提供了能够快速投放,且较低风险和成本的ASMP广告方案,属于一种平替吧。利用了AI智能化识别视频场景,然后结合品牌投放需求和产品使用场景去放创可贴广告。

比如它给思念的汤圆和水饺做的广告,就是当识别到视频里面的吃饭相关场景时就弹出,目前来看还有点傻,但这种建立起广告和视频内容之间的强关联性从而提升了用户接收意愿的意识,也是一种低成本的通过匹配形成更高转化率的思路. 比如思念的case中,CTR从没有关联度时候的0.16%提升到1.12%,足足高了6倍。

想想也是,我如果深夜看别人在吃火锅,多半心里也是想吃,看看弹幕的“深夜放毒”就知道不少观众也是这么想的,如果突然弹出个自热火锅一类的广告我应该也会考虑点击,指不定就真下单呢了。并且,如果费用和效果挂钩的话,那是不是代表平台就可以用更少的广告获得同样的利润呢?

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思念汤圆在《如懿传》中的应景创客贴


而早期随内容糅合,虽然对赞助商来说可能流程更长、风险更大,也很考验编剧以及场景的处理技术,但是处理得当,相较后期加硬广而言常常能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比如最近热播的#《冰糖炖雪梨》#在展示冰球运动员场上走位的时候,小熊饼干作为运动员的替代去展现走位,虽然明知道是小熊饼干的广告,但是观众并不反感,反而弹幕上都是“前方高能可爱”“爱了”“想买”“这个赞助可以啊”等非常正面的反馈,可以预见这个植入应该能实现不错的转化。关键是能给年轻人留下小熊饼干是一款有趣的零食的印象,这对于一款零食来说很重要,毕竟大部分零食都好吃。

它达到了在影视剧中植入广告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让观众更容易get到品牌价值。这是剧集特有的优势,花了这么多精力去塑造的场景、剧情以及剧中人物共同形成的氛围,观众又愿意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去了解并且达成认知,运用得当就是强大的背书。不然纯粹的转化,淘宝的AIPL全域营销不香吗

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之前鹅厂《令人心动的offer》里面雅诗兰黛做过植入. 原本这一类职场题材虽然为了综艺效果有一些设计,但励志中带着现实的残酷,观看时是有很强的真实感的,这使它有可能成为带货利器的重要基础,但前提是带货人设得和产品对象特征较吻合,毕竟关联感和代入感才能形成有效转化

已婚、博士、留学、专车接送等等的标签所展示出来的梅桢的人设,她使用雅诗兰黛是符合的。但是被塑造为年轻、家境一般、刻苦奋斗的实习生郭旭和邓冰莹使用雅诗兰黛护肤品的特写显得有些尴尬,因为她们的人设不太可能是该产品的主要用户,反而给人的感觉是1+2<1。观众并不会因此年轻的女孩用雅思兰黛就觉得雅思兰黛年轻化了,反而与其“华丽、高贵、 典雅”的品牌定位产生违和,甚至可能使产品降格调。很多时候曝光次数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说到关联感和代入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ACG爱好者的“圣地巡礼”现象,它代表着御宅文化中的考据的狂热。日本的不少动画都取景于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地点作为故事发生的地方,而不少动画迷们会特地去“圣地”参观,从而拉近自己与动画以及主角之间的距离。追星和追剧的显微镜女孩们也是具备这一属性的。

影视剧如何优雅收割观众钱包?从《清平乐》聊起

比较出名的案例是和鹿晗合影的邮筒,原本只是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的一普通邮筒,因为与鹿晗合影而迅速成为“网红”,引来粉丝排队合影,听说现在上海邮政已经把它叫做鹿角邮筒了。近一点的话,去年《陈情令》的花絮中,肖战和王一博喝过的同款绿色乐扣乐扣运动水杯在淘宝成为爆款“爱情杯”,一度卖到多家断货。

虽然都是无心插柳,但也是一种参考思路了,比起广告,这些让受众们觉得更真实,从而产生了一种通过某个行为或者拥有同一样物品,就可以瞬间拉近彼此距离的感觉。听说最近有商家找B站的UP主康康带货就是想用这种套路,不要求UP主介绍他们的电动牙刷,只要求拍摄的视频中无意展示到即可,这届的商家有点东西~

打字打累了,也怕篇幅太长,就先这样了. 期待您的点赞,非从业人员,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也期待您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