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被新加坡借去展覽,歸還時卻出現了一條明顯裂痕

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提到越王勾踐就會想到另一個成語叫做臥薪嚐膽。越王勾踐當初戰敗於吳國,成為了吳國皇帝的俘虜。在當俘虜的期間,越王勾踐一直沒有喪失信心,每天都會嘗一嘗膽汁的味道,告誡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能忘記現在所遭受的恥辱。越王勾踐這個故事我還是在小學的課本中學習到的,印象非常深刻。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被新加坡借去展覽,歸還時卻出現了一條明顯裂痕

提到越王勾踐就不得不想一件文物,那就是越王勾踐劍。都說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不瞭解的人可能以為這十八般武藝指的是18種不同的武功,其實並不是如此,十八般武藝指的是18種不同的兵器。使用不同的兵器就是不一樣的武藝。古代兵器要屬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最為經典,而越王勾踐劍是當時短兵器的巔峰之作。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在出土時不管是色澤還是圖案都很鮮明,而且拿在手上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它的鋒刃。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被新加坡借去展覽,歸還時卻出現了一條明顯裂痕

越王勾踐劍在出土時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被後人稱為滴血認主。由於旱災,政府決定在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灌溉乾涸的田地,正是因為這一工程發現了古代墓葬,而在墓主的棺木中也就發現了越王勾踐劍,但是這個墓主並不是越王勾踐,為何越王勾踐的配劍會落到他人手中,併成為他人墓中的陪葬品,這其中原因就不得而知了。越王勾踐劍外面還有一個劍鞘,當時有一位專家想要拔出來看一看,卻不小心被劍劃傷了手指,血就滴在了劍上,剛一出土就沾了血,後來就被他人調侃是越王勾踐劍滴血認主了。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被新加坡借去展覽,歸還時卻出現了一條明顯裂痕

越王勾踐劍的製造工藝特別的精緻,劍上不僅還刻有文字,還有規則的菱形圖案,劍格上面鑲有藍色的玻璃,而背面還有綠松石,顯得非常高貴別緻。這樣的工藝反映了當時制模、制範、焙燒、熔鑄、機械、加工等等分工合作的成功。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被新加坡借去展覽,歸還時卻出現了一條明顯裂痕

不過可惜的是越王勾踐劍在1994年被新加坡借去展覽,但是在展覽的過程中,越王勾踐劍不慎掉落到展櫃縫隙中,因工作人員強行將它拿出來時被玻璃卡住,導致劍身產生了一條明顯的裂痕。為了防止越王勾踐劍再次受到損壞,從此以後它被禁止出境展覽。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被新加坡借去展覽,歸還時卻出現了一條明顯裂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