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消亡史

作者:智信研究員李倩倩;來源:資管雲

P2P消亡史

上個月已運營8年且在車貸P2P行業體量位居第二的人人聚財發佈退出公告,呼籲投資人去提現。自此,微貸網、人人聚財、投哪網,昔日車貸P2P三巨頭無一倖免,全部退出清算,令人唏噓不已。

車貸P2P的命運折射出國內P2P行業的發展史。2007年6月,國內首家P2P平臺拍拍貸在上海成立,自此,P2P開始在中國生根發芽,諸多平臺相繼湧現,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底,累計平臺數量高達6608家,但實際運營平臺僅剩344家,尤其是2018年7月以後,新增平臺數量僅1家。

自首家P2P平臺成立後的13年時間內,尤其是自2012年行業開始爆發式增長的7年內,國內P2P平臺究竟經歷了什麼?又緣何走到如今地步?

萌芽期:中國第一家網貸平臺的成立

國內首家P2P平臺是拍拍貸,2007年6月成立於上海,平臺定位是純信息中介,即有借款需求的客戶向平臺提交個人信息、借款用途等,平臺把通過初步審核的客戶信息發佈,然後有投資需求的用戶可以在諸多借款人中挑選,判斷把自己的錢借給誰,在此過程中,平臺不參與風險、不參與交易,僅作為信息中介參與。

在拍拍貸成立之後的五年內,P2P行業處於萌芽期,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不足兩百家。即便如此,依舊有不少網貸元老平臺在此期間成立,其中,開創本金墊付模式的紅嶺創投於2009年成立,開創風險備付金模式的人人貸於2010年成立,首家銀行背景的P2P平臺陸金所於2011年成立,同時,2011年中國P2P網貸行業首家門戶網站網貸之家成立,這些玩家的加入加速了P2P行業的發展,同時一些模式的創立也為後來行業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野蠻生長期:玩家數量激增

從2012年開始,國內P2P進入爆發期,數量由2012年的200家增長到2015年的3433家,較2012年增長幅度超過20多倍,行業交易規模從百億級迅速提升到千億級別,而行業的貸還餘額也在2014年9月突破了千億。

圖:歷年P2P平臺數量(個)

P2P消亡史

P2P消亡史

數據來源:網貸之家

該階段網貸行業得到大發展原因有三,首先是2013年,“餘額寶”等寶寶類產品的誕生猶如一聲驚雷,促進普通居民的互聯網理財意識逐漸覺醒;其次是,網貸行業發展歷史短暫,網內對P2P監管處於完全空白期,沒有賦予監管部門對其監管的權限,屬於草根金融,准入門檻低,且2014年3月,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有望得到名正言順的市場定位和決策層重視;最後是以紅嶺創投為代表的平臺提出的"本金全額墊付"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用戶量暴增。

相比於傳統的銀行理財,五萬起步,年化收益4%-5%,最初P2P平臺年化高達20%,雖然後續隨著用戶的增加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在2015年左右行業平均收益率依舊能達到12%左右,且有平臺兜底,同時一元起投,無門檻、無風險、高利率、自然而然就吸引到了很多投資人用戶,再加上部分平臺可以用槓桿,即以自己的投資項目在平臺上進行抵押借款再復投,借款最高可達9成,據瞭解,激進的平臺槓桿可達16倍,有不少投資人一年內實現百萬收益,實現資產躍遷。

無監管、低門檻、用戶數量激增、市場廣闊,短短几年之間,行業內不僅僅出現了國資系、銀行系、風投系、上市系平臺,更是吸引了無數的民營系,甚至有不少平臺打著互聯網網貸的旗號進行自融、詐騙、跑路等,特別是2015年發生的e租寶,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行業的野蠻生長以及層出不窮的問題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為央行頒發的第一份互聯網金融監管文件,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基本法”。

《指導意見》給予網絡借貸明確定位: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網絡借貸業務由銀監會負責監管。明確從業機構應當建立第三方存管制度。

從此,P2P行業邁入漫長而複雜的監管時代。

前監管時代:

監管政策頻出,引導行業合規發展

為防止繼續出現2015年前的行業亂象,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監管層政策有序發佈。

P2P消亡史

P2P消亡史

圖:前監管時代監管政策

到2017年8月,P2P網貸行業銀行存管、備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合規政策悉數落地,這標誌著網貸行業"1+3"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政策體系。

前監管時代,即在2017年8月 “1+3”制度體系正式形成之前,行業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不斷增加,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7年7月成交量實現行業發展史上最大,約2536.76億元,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首次突破400萬人。

不同於野蠻生長期各類平臺混戰,該階段,頭部平臺崛起,市場佔有率提升,同時,行業掀起一陣上市風,除了2015年12月宜人貸美股上市,桔子理財、小贏理財、微貸網、和信貸、信而富、拍拍貸等平臺均是在2017年-2018年赴美上市。

由於行業發展良莠不齊,跑路、自融事件層出不窮,投資者們更加註重平臺的篩選,這一需求同時也催生了網貸平臺排名以及網貸自媒體的誕生。網貸平臺排名多以網貸門戶網站為主,主要考察平臺的成交量、規模等指標,這類排名也對頭部平臺擴大市佔率產生積極影響;網貸自媒體則是以個人大V為主,揭示平臺背景、標的的真實性、底層資產的優劣甚至實地調研,輔助投資者進行投資,但到後期鑑於部分網貸自媒體由於自身侷限性以及與平臺有利益捆綁,使得評價不夠客觀中立,且愈加有資金掮客性質,成為部分非吸平臺幫兇。

後監管時代:

行業暴雷潮,監管政策趨嚴

2017年12月,網貸整治辦發佈P2P整改驗收工作通知,明令各地最遲應於2018年6月完成P2P備案登記工作;同時,國家互金專項整治辦、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辦聯合發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141”號文),將現金貸業務納入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範疇,統籌開展對現金貸業務的規範整頓工作。

受"現金貸"以及標的限額影響,網貸行業業務規模開始出現收縮,大額企業標的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車貸、消費貸等小額資產開始成為一眾平臺追捧的熱點領域,平臺紛紛搶灘。

2018年6月中旬,唐小僧平臺“爆雷”,引燃了P2P網貸行業的新一輪動盪。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2018年6月問題平臺數量至少有109家,創下14個月以來的最高值,7月形勢繼續惡化,問題平臺超過180家,平均每天6家,涉及待還本金至少達到600億元,影響數百萬出借人。2018年全年,問題平臺至少有946家。

值得注意的是,同以往中小平臺爆雷後資金流入頭部平臺不同,本次危機頭部平臺也開始資金淨流出。2018年7月上旬,整個行業以及TOP50平臺待還餘額開始加速下滑;2018年11月初,TOP50頭部平臺待還餘額減少到4000億元以下,年末約為3846億元,整個行業引發嚴重信任危機。

受行業雷潮影響,行業備案再次延期,2018年7月,互金整治辦明確表示,P2P網貸驗收的時間節點延長至2019年6月,同時開展全國範圍內的P2P合規監察備案工作;但隨著2019年3月頭部平臺“團貸網”事件爆發,國內監管政策趨嚴,2019年7月監管會上隻字未提"備案",會議表示,下一階段要將穩妥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多措並舉支持和推動機構良性退出或平穩轉型作為重點,堅定持續推進行業風險出清;同時在2019年11月中旬下發83號文,明確指出2020年部分平臺將在監管的指導下轉型為區域性小貸公司和全國性網絡小貸公司。

同時,該階段有不少地方表示取締、清除P2P業務,其中,截止至目前,山東省、湖南省、四川省、重慶市、河南省、河北省、雲南省、甘肅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吉林省等12省市宣佈取締P2P網貸業務。

有人將這場全行業的暴雷潮歸咎於市場流動性危機疊加監管政策嚴格,但殊不知禍根早已在行業初期就已埋下,如果當初平臺不求規模快速擴張,堅持純信息中介,而非後來的信用中介,也許故事的走向會有所不同,畢竟,兜底、提供風險備付金、資金池等措施看似對投資人友好,但羊毛出在羊身上,終有一天風險降臨,泡沫破滅。

未來:多數平臺退出,少數啟動轉型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故事終將迎來結局,我們曾以為備案是結局,但伴隨著接連暴雷的平臺以及不斷增加的取締P2P平臺的省市數量,目前看P2P未來仍會以退出為主。

但與此同時,也有部分P2P選擇拼死一搏,押上全部身家走向轉型之路,具體而言,現階段有四大轉型方向,一是監管政策最為鼓勵的小貸公司,2019年11月中旬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聯合下發的83號文明確指出2020年部分平臺將在監管的指導下轉型為區域性小貸公司和全國性網絡小貸公司;二是轉型助貸,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傳統金融機構輸出技術解決方案;三是轉型消費金融公司,關注銀行、信託等沒有覆蓋到或沒有服務好的客戶;四是依靠其前期投資端上的客戶資源轉型成綜合理財平臺。

以上四種轉型之路對平臺要求嚴格,准入門檻較高,可以預見的是隻有極少部分平臺能夠轉型成功,從當前來看,微貸網、51人品、積木盒子、金投行、達飛等平臺宣佈轉型網絡小貸;陸金服轉型消費金融公司;而拍拍貸、掌眾財富則是宣佈轉型金融科技公司。

中國式P2P,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俱往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