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鬆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由各種原發性或繼發性腎臟疾病引發的水液瀦留,為腎性水腫,初起為足踝、下肢,嚴重者可波及全身,此屬中醫學水氣病範疇。

正常氣化是人體陰陽兩方面的協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人體的陽氣不足,則氣化無力,水液不化,不循常道而泛溢,水液停聚則出現水氣病。陽氣運行不利,蒸騰氣化失司,水津無所推動,失於佈散,泛溢而為水腫,此理為人所熟知。然而陰血運行不利,亦可導致水腫為病。陰陽二氣,互藏其宅,互根互用。

中醫松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陽不足與氣化不及

腎在水液代謝中起著主導作用,《內經》有“腎主水”和“諸水皆生於腎”之論。腎之氣化乃一身氣化之根,是人生命之本。當疾病發展到少陰的階段,腎陽一衰,膀胱氣化失司,脾土不能制水,心臟權威失勢,則水液代謝紊亂,或停,或聚,或溢,變證蜂起。仲景立真武湯為少陰水氣病治療大法,實乃緊扣少陰“陽氣主用”的氣化特點,少陰病以寒化證為主,寒化證病機為陰盛陽衰,盛陰之中每有溼有水。

陰不足與氣化不及

陰不足所導致的水腫病,臨床上也不少見,萬物負陰而抱陽,陰與陽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素問》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因此,陰不足,必然會影響到陽的功能,使得陰陽的平衡被破壞。陰液無所化,陰邪居於陽位,濁陰不降則為病陰不足,無陰以配陽,陽氣無所附,則為邪火。邪火無陽氣化育之功,不僅不能蒸騰氣化水液,反而與水氣膠著互結於下焦,阻遏氣機,水熱搏結而氣化不行,水液不化,臟腑氣化以陽氣為用,其根卻在陰血。故陰血虧虛,陽縱使不虛,亦不能充分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體的氣化不能正常的進行,水液代謝就會出現紊亂。

中醫松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臨證治療腎性水腫時,究竟屬於陽虛還是陰虛,當求本審因,詳察細辨,《傷寒論》中最核心的一個字就是“辨”,萬不可想當然或人云亦云。治療腎性水腫,仲景在《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篇中,提示有寒化證和熱化證之分,設真武湯與豬苓湯證對舉,論述腎陽、腎陰在“腎主水”氣化功能的發揮中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

中醫松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01 陽虛水泛——真武湯證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第 316 條)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腎臟不能化氣行水,脾土難以運化制水,導致膀胱氣化失常,開闔不利,水液內停,形成水腫。腎陽虛發展至腎不主水,即為真武湯證,真武湯證是水溼之顯。若素體陽虛,或治不得法損傷腎陽,則證候日趨加重,邪氣漸深,腎陽日虧,陽虛寒盛,水氣不化,有形之水外則留滯於身體,久則經氣不暢,出現四肢水腫、沉重、疼痛。


真武湯是溫陽利水之代表方。方中附子大熱大辛,壯腎中之陽,補命門之火,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溼健脾,使水有所制,與附子同用,還可溫煦以除寒溼;茯苓健脾利水,擅使水溼從小便而出。生薑宣散,佐附子助陽氣,寓散水於主水之中,合茯苓、白朮以溫中健脾; 芍藥活血脈,養陰液,緩攣急,利小便,且溫陽利水藥中佐以酸斂護陰之品,使水火相濟,陰陽互根。諸藥合用,溫腎陽以消陰翳,利水道以祛水邪,共奏溫陽利水之效。

中醫松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02 陰虛水泛—豬苓湯證

“少陰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第319條),此方證乃腎陰虧虛,陰虛有熱,水熱互結,膀胱氣化失職,水氣內停所致。腎陰虧虛,虛熱內生,水熱互結,水氣內停,故見脛跗俱腫;腎陰不足,髓海虧虛,骨骼失養, 故腰痠體疲、兩顴潮紅、小便短少、舌微紅、脈細數均為陰虛水熱互結之徵。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利水之效。

方中豬苓其性沉降,能直達少陰而通竅利尿;茯苓健脾滲溼,與豬苓相合為用,是除溼利水之要藥;澤瀉宣洩腎濁;滑石甘寒性滑,善清下焦邪熱而通淋;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 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五藥相配,具有利水不傷陰、滋陰不礙邪的作用,可使水去熱清,陰液得復,自利則止。

中醫松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在《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中,仲景設真武、豬苓湯證對舉,辨治少陰水泛證,對舉辨證思維之精細、方法之靈巧可窺見一斑。真武、豬苓湯證中均可見到,但兩者不同在於: 一為陽虛水溼不化,故有少陰寒化之證;一為陰虛水熱互結,故有少陰熱化之證。真武湯功在溫陽祛寒以鎮水,豬苓湯擅於滋陰清熱以利水。兩者均在少陰,分屬陽、陰兩端,可見少陰主水而有寒、熱之分,要細細加以分辨。

中醫松楠:治療腎性水腫,仲景經方“對舉”陰陽利水之法

“對舉”是仲景《傷寒論》辨證方法的重要特徵,運用廣泛,構思精巧。在《傷寒論》398 段條文中常用表裡、陰陽、寒熱、虛實、上下、氣血等互相對舉,以闡明、 強調疾病的病機、 證候特徵和辨證要點,鑑別疑似,區別異同,從而明確診斷,掌握各種疾病的證治規律。

由於疾病的範圍廣泛,病機複雜,疑似頗多,常難辨真假。“對舉”辨證論治思維就是這個“辨”的內涵之一。其不僅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科學、靈活的思維方法。仲景在《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篇“對舉”真武湯與豬苓湯治水,用意就在於此。

我是中醫松楠,專注純中醫臨床、熱衷純中醫文化,原創中醫精品文章,歡迎關注我,給我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