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而是讓位給袁世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全國十多個省份脫離清朝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時,革命形勢一片高漲。但為何孫中山不在此時一鼓作氣消滅清朝,反而要與清朝議和,並讓位給袁世凱呢?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而是讓位給袁世凱?

其實,孫中山是積極主張北伐的。他曾經表示:“革命之目的不達到,無議和之可言也”。民國建立後不久,陸軍部長黃興就制訂了北伐計劃,革命軍將從兩湖、江蘇、山東、陝西等地分頭出發,一起向北京進攻。1912年初,僅在南京一地,就有十萬革命軍,可以說南京民國政府的兵力是很充足的。但是這個北伐計劃卻最終流產了,這是為何呢?

首先,全國反清陣營並不是鐵板一塊,內部極其複雜。其中既有革命黨,也有立憲派,還有見風使舵的清朝舊官僚。

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作為山西巡撫的陸鍾琦在猶豫不決中準備投靠革命黨,趁機鑽營保住性命和官位。但他還沒來得及改弦更張替換門庭時,新軍統領閻錫山率眾先發制人殺入巡撫衙門,當場直接咔嚓掉了陸鍾琦,閻錫山自此開啟了統治山西40餘年的“山西王”的傳奇。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而是讓位給袁世凱?

江蘇巡撫程德全為了響應革命(真心的確讓人懷疑),他命人挑掉了衙門上的幾張瓦片,並對外宣稱革命必須要有破壞,老舊派的官僚程德全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了江蘇省的革命黨人的都督。這些因素決定了辛亥革命本身就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運動。

雖然新政權已經建立,但是國內依舊沒有統一,其中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貴族的勢力最大,革命所喊出的人人平等的口號,本身就已經觸及到封建貴族的利益,而作為封建勢力下實力比較強的袁世凱,一樣不會支持新的政權,這也就意味著,以袁世凱為首的上層貴族會統一起來反抗。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而是讓位給袁世凱?

在辛亥革命時期,革命的成功離不開西方列強的支持,並且孫中山也願意學習西方的政治思想,但隨著清政府的推翻,南京政府的建立,孫中山開始想擺脫西方,這就直接觸犯到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直接利益。慢慢的西方列強開始放棄孫中山,而選擇與之對立的袁世凱,這對剛剛成立根基不穩的南京政權來說十分不利,列強的倒戈使得南京政權更加的被動。

其次當時袁世凱手中握有屬於自己的新軍,在軍事實力上遠高於孫文領導的力量,同時袁世凱在北方已經經營多年,在其拉攏之下北方的各方勢力都願意聽命於他,這便對孫文所創建的南京政府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如果袁世凱真的率軍一舉南下,好不容易獲得和平的老百姓必然又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一向推崇和平的孫中山所不願意看到的。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不北伐滅掉清朝,而是讓位給袁世凱?

綜上在大的形式之下,為避免中國的分裂以及國人免於戰爭之苦,孫中山只能將勝利果實讓給袁世凱,但是袁世凱的做法卻與國民革命的主張背道而馳,孫中山先生不得不再次高舉義旗,這邊是後來的“護法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