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烏蒙山,位於貴州高原西北部和滇東高原北部,由雲南延伸入黔,250公里綿延於威寧、赫章等地,平均海拔約2080米。

群峰聳立,如浩海騰波;峽谷深陷,如刀切斧削。

我們的車從織金進入畢節境,經納雍、七星關、赫章、威寧,一路向西,在這些逶迤連綿的山海之間穿梭起伏。

訪貧困村寨,看綠色產業,聊機制創新。行走間,我們看到了畢節人民在這片“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戰天鬥地的治貧奇蹟,聽到了中國夢在烏蒙深處綻放的聲音。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文/彭奇偉 視頻/徐昆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赫章韭菜坪,貴州最高峰,海拔2900.6米。(貴州圖片庫)

畢節鉅變:制度優越性下的社會變革

“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裡糧荒荒。”曾經,赫章縣海雀村“苦甲天下”。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海雀早已經滿眼翠綠,蒼翠挺拔的華山松,從村頭一直綿延到山頂,鬱鬱蔥蔥、一望無盡。(李森/攝)

4月初,我們看到了34年來的涅槃鉅變:

這裡,“年人均純收入僅33元、佔有糧食僅107公斤”已成歷史,229戶人家的村子擁有汽車64臺;這裡,上萬畝風沙四起的荒山禿嶺變成了莽莽松海;這裡,森林覆蓋率從不足5%上升到超過70.4%;這裡,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陸續走出13名大學生;這裡,老支書文朝榮的雕像早早地“站”在了村委會廣場;這裡,成了中國、貴州的精神高地。

“憶往昔,泥土牆,茅草房,支口鍋來鋪張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牆,真皮沙發彈簧床。”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的一句順口溜,道出畢節正經歷一場社會變革。

基礎設施在變,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農村公路網絡正在形成。

生活方式在變,石門坎社區新營苗寨78歲的李文芝老人住上了120平方米的2層樓房,用上了水沖廁所、電視機、電冰箱,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韓銀春在結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咬牙買了一輛微型小卡車跑起了運輸,還在新營新居開起了苗寨第一家超市。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石門鄉石門坎社區新營苗寨一角。(陳鵬/攝)

生產方式在變,海拔2200米的“石門鄉一把傘現代農業扶貧農場”上,搞起了自主改良的機械化耕種,發展起智慧農業;山坡下走循環農業路子的牛場,場地上將裝攝像頭,牛脖子上會帶數據項圈,大數據在養殖業中開始發揮作用。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流動的薄霧中,三臺機器發出轟鳴,在深色的土地上忙碌著。(陳鵬/攝)

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是恆大集團的援建點。街道辦事處組織委員居曉娟告訴記者,為給“新市民”的新家營造“故土感”,在社區工作人員引導下,“新市民”們組建起紅歌隊、山歌隊、廣場舞隊等11支文藝隊伍。

晚飯後,“新市民”的山歌老調被填上了新詞:“畢節街上柏楊林,搬遷搬來三萬人。大家來到廣場上,唱首山歌來歡迎……”

以“文”化人,以“產”穩人。為了讓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畢節市創新護校、護路、護林、護醫、護廠、護河、護寨、治安巡防、養老護理、環衛協管員等“十大員”公益性崗位兜底就業,依託東西部協作幫扶、恆大集團幫扶等輸出就業,設立縣(區)勞務公司、鄉鎮勞務工作站等組織引導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利用安置地周邊經濟開發區、公司、企業、大型超市、餐館等引導集中就業,解決搬遷勞動力就業6.03萬人,基本實現有勞動力搬遷戶1人以上穩定就業。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5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9.95%下降到1.5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26元增加到10320元,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

在畢節歷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髮展經驗時,毫不例外地會有一條:畢節的發展,離不開全國統一戰線的鼎力支持,廣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對口幫扶,和恆大集團及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

畢節試驗區的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彰顯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

畢節算式:綠色發展=生態+產業

烏蒙山區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改革分田到戶,一戶農家分得6塊田,興沖沖上山,扔下斗笠數田,數來數去卻只有5塊。原來,斗笠蓋住了一塊。

支離破碎、廣種薄收的喀斯特地貌,一直是橫亙在畢節發展面前的“時代之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中國之答”、“畢節之綱”。從“五子登科”發展理念開始,畢節的答法一直就是,用生態和產業的“加法”做出金山銀山的乘數效應。

“烏江第一漂”的總溪河畔,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4500畝綠色森林,枝頭閃爍著無數果紅肉厚、晶瑩剔透的“瑪瑙紅”。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納雍縣厙東關鄉瑪瑙紅櫻桃(貴州圖片庫)

據當地幹部介紹,陶營村以種植瑪瑙紅櫻桃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6000畝,進入盛產期4500畝,人均收入超過15000元。厙東關鄉的種植面積更是超過3萬畝,全鄉10個村有6個村基本實現全覆蓋,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6%。

厙東關鄉黨委書記周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瑪瑙紅櫻桃每畝投入1500元,畝產櫻桃800斤,按市價10元/斤計算,盛產期的瑪瑙紅櫻桃1.8萬畝,年均創收1.17億元,全鄉受益群眾1.6萬人,人均增收7312.5元。

不僅賣“果”,他們還賣“花”、賣“苗”。初春三月,櫻桃花競相開放,潔白如玉、天青一色,賞心悅目。厙東關鄉藉機發展賞花鄉村遊,年均接待遊客3萬人次、收入300萬元。劃定2000畝育苗區域,集中以“高枝壓條”的方式繁殖育苗,提供全縣26個鄉鎮(街道)及周邊縣區推廣種植,樹苗甚至遠銷湖南、四川、雲南、山東等地區。“叫瑪瑙紅的櫻桃,都源自我們納雍。”櫻桃大戶楊才貌說。

在織金縣,馬場鎮的雞場壩居、龍井村、布底村一帶,7200畝皂角樹連成片。離馬場不遠的貓場鎮,大大小小的精加工廠有100餘家,年產值近4億元,帶動當地農戶25000人受益,產品遠銷福建、廣東、香港、臺灣以及日本、東南亞等地。

織金,是“全國最大皂角精集散地”。皂角,成為了織金的富民產業。

產業之花,各美其美。大方縣借勢“中國皺椒之鄉”大力發展皺椒產業;百里杜鵑聚焦“茶·花·旅”產業,走短期以旅促茶、長期以茶促旅的茶旅融合產業發展之路;威寧自治縣,以草海為中心,以壩區為重點,建設覆蓋6個鄉鎮的“三白”蔬菜基地……

農業產業富了百姓,還綠了山坡。畢節的生態建設成績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19年,全市完成造林綠化125萬畝,治理石漠化16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3.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7%。

綠色發展=生態+產業。

畢節的算式證明,石漠化治理、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從來就不是悖論。

機制創新:黨建引領,激發村民自治的內生動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治貧,是對基層治理能力和機制創新智慧的考驗。

大方縣星宿鄉河山村,一條條平整乾淨的步行道和鄉村路,從腳下一直延伸到村子的各個角落,儼然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曾經的河山村是遠近聞名的‘髒亂差’”。大方縣整治辦主任黃彥瑾介紹說,這裡曾經垃圾亂堆、雜物亂放、汙水亂排、糞土亂倒等現象隨處可見,甚至有些農戶家裡被褥都髒得“發黑”。

變化,發生在2018年2月在全縣率先推行的“三個一元”機制。河山村第一書記鄧洪超說,“三個一元”機制,就是每個農戶每月出資1元錢、村集體補貼1元錢、鄉級財政獎勵1元錢,建立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獎勵基金,用於獎勵在環境衛生評比中表現好和進步快的家庭。“目前,河山村形成了‘人人愛清潔,個個講衛生’的局面”。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大方縣星宿鄉河山村每戶村民門口,都擺放著小型分類垃圾桶。(陳鵬/攝)

為什麼是“一元”?大方縣委書記佘龍說:“把‘公家’的事變成‘自家’的事。一元,就是一份付出、一份參與、一份責任,就是要用一元的最小付出,收穫超出一元、在家庭發展和社會治理方面的超值回饋。”

為什麼是“三個”一元?大方縣的邏輯是,打通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實現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這既是脫貧攻堅的需要,也是鄉村振興的需要。

如果說“三個一元”機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基層治理的前端動力問題,那麼“道德超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基層治理的後端動力問題。

在赫章縣金銀山街道,“黨建+積分”模式就是這樣一種探索。

從2018年6月開始,2760戶、13622人陸續從烏蒙高原的深山區、石山區搬遷而來,形成了這個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

從“山裡”到“城裡”,從“村民”到“市民”,突然的變化讓社區搬遷戶存在著諸多的“不適應症”。

“社區管理,幹部大包大攬,累;群眾各做各的,冷。幹部幹,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金銀山街道工作組組長朱啟輝說,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黨建+積分”模式開始運行。

“‘黨建+積分’模式,就是把社區幹部、黨員、樓棟長、居民全部納入積分管理,重在解決‘思想’問題。”赫章縣委組織部部務委員王力認為,“黨建+積分”制度,讓做有方向、評有標準、學有榜樣,量化的“數字表”變成了文明風氣的“助推器”,能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治理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問題。

其他縣區的治貧探索,也幾乎高度一致地表達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織金縣的分類組織、分類講習、分類就業、分類服務、分類治理“五分”工作法,用七彩標記管理搬遷安置樓棟。

納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百姓評說員”,為群眾評理說事,推動搬遷群眾自我治理、革除陋習、樹立新風。

烏蒙磅礴——畢節市脫貧攻堅採訪記

▲納雍縣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區,評說員們正在開會評選“最美家庭”。(陳鵬/攝)

威寧自治縣的6333222移民服務熱線電話,暢通搬遷群眾訴求渠道。

……

當我們回望身後的莽莽群山,不禁感嘆:

畢節,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硬是靠著堅定信念、艱苦創業,讓“苦甲天下”的喀斯特土地開出了脫貧攻堅的“希望之花”。

畢節人,真是一群英雄的人民。硬是靠著求實進取、無私奉獻,讓“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畢節成就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


來源 |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