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攻擊步兵像電影裡那樣直接撞上去嗎?

不會打洞的白鼠


如果是槍騎兵、突擊騎兵,就是這麼撞上去的。只有弓騎兵、火槍騎兵才會繞著步兵在外邊射擊。

曾有一句關於騎兵的格言:騎兵最有威力的武器,不是弓箭和刀槍,而是馬蹄!

從步兵角度講,騎兵的巨大威懾力不在於騎兵手持的武器,而是馬匹本身的衝擊力。即使騎兵沒有任何武器,僅靠馬匹的撞擊和馬蹄的踩踏,足以給普通步兵以致命傷害。

所以,在騎兵誕生初期,騎馬衝擊步兵隊列就是一種慣用戰術,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遊牧民族只會“且馳且射”,而不敢正面交鋒。當然,面對嚴密的步兵方陣時,盲目進行騎兵衝擊是不理智行為,所以在馬鐙發明前,突擊騎兵戰術並不如騎射戰術用得多。即使如此,波斯帝國也出現過重甲突擊騎兵,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其實也是突擊騎兵,這些都是無馬鐙時代的兵種。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首先發明瞭馬鐙,促進了騎兵戰術的大發展,最關鍵的進步就是突擊騎兵開始全面普及,具裝重騎兵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標誌。在西方,也隨之出現了騎士階層,以長槍重甲作為標誌性特徵。

從這個時候開始,騎兵突擊步兵方陣,幾乎成了慣用戰術,給步兵造成了巨大壓力。只有那些裝備精良、士氣高昂而且訓練有素的步兵,才能以密集結陣的方式,以長槍或弓弩擊敗騎兵的集群突擊。但是,當時多數國家的步兵都是臨時徵召的農奴階層,普遍缺乏訓練,士氣也差,所以騎兵突擊戰法會屢試不爽。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的步兵水準才有所提高。

騎兵突擊戰法,甚至到了20世紀初期依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即使到了二戰,波蘭騎兵和蘇聯騎兵,也多次在局部戰鬥中以騎兵突擊方式取得過勝利。比如波蘭戰役中,波蘭騎兵甚至俘虜過德軍一個步兵師的師長。



陶式防務評論


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候騎兵突擊就是像電影裡那樣直接撞上去的。不過,騎兵其實除了充當“坦克”,它還是個相當多功能的兵種,是否“撞”上去,這需要看騎兵的種類和作戰的時機,有些騎兵是不會輕易“撞”的。


比如馬穆魯克騎兵,他們屬於全能型的戰士,裝備的武器非常齊全,接受的訓練也是多樣化的。早期馬穆魯克的主要武器是一支硬木杆的“拜占庭式長矛”,每個人都配備了彎刀或長劍、弓箭、盾牌等等武具。

開戰以後,馬穆魯克騎兵通過發揮這種“全能性”來取得戰場優勢,他們可以在遠方弓箭襲擾,可以在馬上與對方騎兵對沖,可以用長矛去挑殺被分割的敵人,甚至直接下馬組成步兵陣型與敵人對戰。馬穆魯克是種相當靈活的騎兵,許多打法也受中西亞地區的影響極大,沒有迫切的需求根本不會硬衝軍陣。

波蘭翼騎兵倒是個硬碰硬的典型,翼騎兵使用了相當長的長矛,也準備了騎兵用刀劍。增大了長度的長矛被視為“消耗彈藥”,採用硬木挖空製作,主要用來對付敵方騎兵以及衝陣。靠著“一寸長一寸強”的理念,翼騎兵的長矛總能先扎中目標。

翼騎兵在作戰中會選擇一種獨特的騎兵密集陣,這種陣法讓騎士們在快速衝鋒過程中距離近到膝蓋貼膝蓋。當對方的步兵陣型遇到這種長槍如林、銅牆鐵壁似的情景時,不崩潰就不錯了。

當然,翼騎兵一般不會攻打太厚的陣型,突擊的方向選擇非常重要。他們自身最大的弱點是距離過密造成的轉向問題,而且脆脆的長矛很容易損壞,需要尋找空隙更換矛頭。所以他們的硬衝對象主要還是對方薄弱的環節,以求不斷撕碎敵人,製造混亂,待對方崩潰後再追殺為主。

蒙古騎兵也比較有代表性,他們是最不喜歡硬碰硬,但又最喜歡硬碰硬的隊伍。蒙古騎兵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種,有一些資料稱重騎兵佔其中四成,他們與身著皮甲,靠騎射為主的輕騎兵不同,普遍裝備了多層絲綢內衣,外穿鱗甲、鎖子甲,對弓箭的防禦能力非常出色。

戰鬥開始後,對陣大隊步兵的蒙古騎兵不會直接上去,相反他們會撒開自己的人馬,不斷的從各方襲擾和試探對手。騎兵的機動力成為戰略主導,步兵無法去追逐和攻擊任何一支騎兵,而騎兵卻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蒙古騎兵甚至有閒心搶佔順風頭,通過下馬射擊來獲得更遠的弓箭射程。步兵吃不得、睡不得、歇不得,時刻需要維持陣型,最後往往被拖到士氣崩潰而亡。蒙古人靠這種搞法,能幹掉比自己多許多倍的大軍。

後期西征階段,打出了威風的蒙古騎兵已經成為銳不可當的強軍,所以打法也多半更加直接而高效。通常兩翼輕騎兵前出包抄襲擾,用弓箭消滅和牽制敵方騎兵。拖到敵方出現破綻時,己方重騎再直搗對方中軍,比的就是誰更狠更惡,而那個時代能擋住蒙古騎兵的也真沒幾個。

金國騎兵也很具代表性,按《大金國志》的說法,金國早期騎兵五十人一隊,其中三十人操弓,二十人重甲持槍。遇到敵人以後,會有兩騎躍馬而出探敵虛實,如果能打,則會選擇多個方向結隊猛攻。這種打擊以衝到百步之內齊射箭矢為主,對方在這種攻擊下中箭著相當多。

通過不斷射箭壓迫的方式,金軍騎兵要麼自己不敵敗退,再重新整隊想辦法打或者跑。要麼敵人被連綿的打擊搞到崩潰,他們也是繼續整隊,不著急追殺敵人。作戰時主要以聚散自如的配合為主。不過隨著金王朝的漸漸發達,金國騎兵也逐漸變成了重騎兵,在與宋人對戰的過程中動輒就是鐵甲衝陣,逼得缺馬的宋人開發出神臂弓+步人甲的組合。

再早一些的秦軍騎兵則是另一種騎兵,根據《復活的軍團》描述,那個年代沒有優良的馬鞍和能把人穩固的馬鐙,秦軍的騎兵主要通過自己的弓弩遠程襲敵,是一支“弓箭遊騎兵”。

其實唐代的“陌刀陣”也能側面反映出騎兵的衝陣行為,否則陌刀陣是做不到“人馬俱碎”的。

著名的亞歷山大對陣大流士的高加米拉戰役中,雙方都採用了大規模的騎兵進行襲擾、牽制和衝陣,波斯人在戰車的幫助下撕開了馬其頓的密集軍陣,隨後騎兵一鼓作氣直取了亞歷山大的本陣大營。

不過波斯人之後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指揮反倒給了亞歷山大機會,他的近衛騎兵採用楔形陣突擊了波斯人的側翼,隨後在跟進步兵的幫助下反而直擊波斯中軍。亞歷山大帶著近衛騎兵硬透軍陣,一路殺到大流士身前三十米,雙方還爆發了投槍戰。

這場騎兵衝陣的血戰結果是大流士的車伕被亞歷山大擲死,這直接導致了大流士的逃竄和波斯人的整體潰敗,果然是使用了對軍寶具。

拿破崙時期的騎兵將衝陣和踐踏敵人步兵的戰術執行的非常出色,雖然火槍和大炮已經裝備的非常成熟,但騎兵仍是重要的主戰兵種。而且這個時代因為步兵戰術的改變,大多數陣型採取的都是“線列式”,火槍的發射時間也不算快,這就給了騎兵伺機衝陣的理由。

看過《戰爭與和平》的小夥伴,應該對那時代騎兵衝陣的場面更有概念,這完全是一種拼速度、搶時間差的硬性衝擊,騎兵傷亡慘烈,但一旦入陣,步兵線就完了。比起用步兵線進擊步兵線,騎兵們具備著速度和突擊殺傷力強的優勢。

到一戰時期,騎兵仍然因為機動力優勢充當過主力,衝向那些馬克沁和栓動式步槍組成的陣地。但隨著越來越變態的塹壕戰出現,騎兵對這樣的戰場也越來越無可奈何。

不過,到二戰時期,仍然有哥薩克騎兵突擊德國鬼子的戰例,這幫人能兇狠的頂著MG42機槍衝鋒,然後一頭扎進敵陣,連帶著德國人高舉投降的手一起剁下來。

總的來說,騎兵的作戰並不是電影中表現的那麼傻,刀子以抽就敢往人堆裡扎,他們還擁有著各個時期各種不同的戰法,有的騎兵甚至根本不會衝陣。但不可否認,硬衝敵陣也確實是許多騎兵們都能做到的行為,這種騎馬破陣也正是騎兵千百年來的魅力所在。


王司徒軍武百科


看情況,如果步兵一方陣形不整、兵卒膽怯,騎兵挾馬槍直接衝陣不僅有,而且是必行的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