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吕布,字奉先,是并州人氏,他年少时便以骁勇闻名当地,并得到了刺史丁原的赏识提拔,后来又得以随丁原入京;

到了董卓手下之后,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的他,被董卓“信甚爱之,誓为父子”。

可以说,无论是随丁原时,还是事董卓时,他都该前途无量。

然而他先为利益诛杀丁原;后被王允说服,杀害董卓,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千百年来,一直是反复小人的代名词。

纵观吕布的一生,虽然无数人深觉可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被骂一事,不冤。

不过小编认为,吕布自己是不甘的,因为在同一时代,有一个人,比他更令人不齿,专杀自己的救命恩人,可以说是卑鄙无耻的代名词

更讽刺的是,他有一个信仰,至今被人祭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又是谁呢?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他的名字叫笮(zuó)融,字伟明。此人原本是陶谦的部将,担任下邳相一职。

他之所以能够得到陶谦的赏识,并非凭借战功或才能,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人物,曾在徐州宣传自己的宗教理论,并拥有很多教众。

他的宗教与佛教有关,当他成为下邳相之后,曾修建了多处佛寺庙宇,为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然而在曹操征讨徐州时,他率众出逃之后,做出的事情,却令佛祖蒙羞。

他到底做出了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杀广陵太守赵昱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笮融离开徐州之后,先前往了富饶的广陵郡。

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人物,而且有不少信众,所以当时的广陵太守赵昱,对他非常礼遇,不但让他的部众和信徒在广陵驻扎,使他重新有了立足之地,还经常设宴招待他。

然而斗米恩,升米仇,被奉为上宾的笮融,并没有心怀感激——他对物产丰富的广陵郡产生了野心。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于是有一天,与赵昱一起饮酒的时候,他趁机袭杀了毫无防备的赵昱,并放纵自己属下的士兵,在广陵大肆抢掠。

据《三国志》记载:“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偪,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

二、杀彭城相薛礼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笮融或许是知道自己的名声和实力,不足以据有广陵吧,他杀害赵昱之后,并没有继续在广陵栖身。

而是率领着自己的部曲,携带着自己掠得的财物,南下到往了秣陵。当时屯兵秣陵的人,是曾经的彭城相薛礼。

薛礼与笮融一样,曾经也是陶谦的属下,不过此人离开陶谦,并非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因为受到了陶谦的迫害。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当笮融来投奔薛礼的时候,薛礼并没有吸取赵昱的教训,而是对笮融礼遇有加。

于是,他毫不意外的重蹈了赵昱的覆辙,不但自己遭到了笮融的杀害,其部下也被笮融收编了。

三、杀豫章郡长朱皓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薛礼遇害之后,笮融并没有就此收手,他又率众来到了扬州,并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

当时刘繇正与袁术争夺豫章,笮融来投之后,他便将其派往了前线,想让笮融帮助自己任命的豫章郡长朱皓。

其实此时,已经有人看透了笮融,这个人就是许邵,他虽然没有直说笮融忘恩负义,却提醒刘繇道:

“笮融出军,不顾(命)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意思是说,笮融这个人,不在乎名声,而朱皓(朱皓字文明)忠厚老实,容易轻信他人,一定要提醒朱皓防备笮融。

但是刘繇并没有听许邵之言。结果不久之后,朱皓也步了赵昱、薛礼等人的后尘。

纵观笮融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吕布虽一直背负着反覆小人的骂名,他先杀丁原,后杀董卓一事,向来为人不齿,但是比起笮融,他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由此可见,真正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并非吕布,而是笮融。

那么这个数度恩将仇报的无耻小人,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据记载,他杀朱皓之后,刘繇大怒,率兵征讨,笮融不敌,只能逃往了深山。

也许是因为刘繇太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笮融所做的恶事,已经传开,他逃进深山之后,当地的百姓与山越人联手,将其击杀,其首级也被交到了刘繇手上。

这也算恶人有恶报了吧?

胜过吕布,三国最卑鄙无耻的武将,专杀救命恩人

不过值得一提的,更讽刺的,笮融这位残暴的恶人竟然是向佛之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笮融可谓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在下邳所建的浮屠寺、九镜塔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笮融非常残暴,但却信仰佛教,不少学者们认为南京地区的佛教是由笮融最早传来的。

笮融是中国佛教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其浴佛会及建寺的规模引证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因此至今,还有很多佛教中人建立道阁供奉祭拜笮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